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场持久的文化战争(1/4)

随着新式教育全面铺开的还有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普及工作。这两样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前者早在中国就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减笔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由是被称之为「俗体字」。

刘暹很清楚繁体字有多么难写,那复杂的笔画用毛笔来书写,是能死人的。这方面他最感觉鲜明的例子就是他自己,那当初穿越后,直接变成了一个半文盲。一手毛笔字跟龟爬的一样儿。穿越两三年了,一应文书都是要范德榜代笔。他自己在军营里的文书往来,是他特意招来的石墨制成的简易铅笔。

简体字比繁体字有太多的便易了。唯一的不好之处可能就是在书法美观上,亦或是某些文字真的能够观出文化传承演绎来。但这点好处跟百姓的扫盲运动和学生的学习开展比起来,就变得不值一提。简体字让这些比繁体字变得更加高效。只此效应,简繁之争就胜负已定。

但是推行依旧由很大的阻碍。毕竟如今社会的成功人士们,都是写着繁体字成才成人的。

山东济南某公立小学里,一位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简体字,边写边向自己的学生介绍简化汉字:“同学们,以后上課上學就可以写成上课上学了。大家看,是不是简单了很多呀?”学生们眼睛全部发亮,高兴得鼓起掌来。

“今后啊,咱们再写字,就要写这样的字。朝廷颁布了法令,简化字体笔画,大家,以后就能更方便轻松的学习和写字。”

“现在老师在黑板上会抄下《简化字总表》,同学们也跟着每人抄写一份……”

整个简化汉字的推行过程当中,北方和西南是比较容易的。广东湖广和江南是很艰难的。艰难的让刘暹有种打仗的感觉,虽然这确实是一场文化的战争。

这些地方很多的文人墨客和大儒学者,对于简化汉字很不感冒。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有意义的繁体字简化的没有意义了。所以简化汉字在这些地方学校里的推广力度是有限的,报纸上就更不用多提了。报业是讲效益的,他们可不敢冒着销量大跌。影响力大挫的风险来支持国家的号召。倒是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的无产阶级真正的保持了自我的先进性。上海浦东某一夜校的学习班里,里坐满了参加扫盲补习班的工人师傅,说道这简化汉字,不止一位工人师傅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1862】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七十一章 一场持久的文化战争〗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9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