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大唐将帅29】(2/3)
战线”。
兴元元年,李怀光逼走了奸臣卢杞之后,也自忐忑不安,他在咸阳盘桓不进,暗中与朱泚勾结,反叛朝廷,唐德宗得知消息,在浑瑊的护卫下,
逃到了梁州,唐德宗依照韩信拜将的故事,授予浑瑊极大的权利,浑瑊以行营副元帅的身份,殚心竭虑,督军平叛。
叛军据武功,浑瑊率军出击,斩首万级,进驻奉天,他与李晟的神策军协同作战,
很快拿下了咸阳,在此之前。李怀光内忧部下心向朝廷,外惧官军虎视眈眈,
带领朔方军逃归河中,沿途对百姓大肆抢掠。五月。李晟率领唐军收复长安,朱泚与他的一万多叛军仓皇逃命,唐军围追堵截,
在泾州彭原西域屯,朱泚被其部将杀死。为唐朝的这场泾原兵变画上了句号。唐德宗九死一生,终于返回了长安,回首前尘往事,
对忠心耿耿的浑瑊感激万分,他将浑瑊晋升为侍中,册封咸宁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在大宁里赐豪宅一座,与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样的荣光。
在如何处置李怀光的问题上。通过多方讨论,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浑瑊出任朔方行营副元帅,与马燧一起,
讨伐李怀光,短短时间,河中平定,李怀光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浑瑊再升为检校司空,一个儿子加授五品官。圣眷浓厚。
浑瑊从此出镇河中,大唐获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自封为楚帝的李希烈连打败仗,逃回蔡州后被部将杀死,奉天之难至此方才干戈平息。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诗人卢纶长期在浑瑊的幕府效力,亲眼目睹浑瑊的英勇事迹,
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赞美浑瑊的传世名篇。在中唐的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正因为有了卢纶的渲染,后人对唐朝将军的意气风发才有了鲜明的印象,对浑瑊的武功箭术才有了了直接的认识。在当时,
浑瑊总是与汉朝的金日磾相提并论,他为人忠谨,恪守汉家的君臣伦理,饶是唐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正如史书所言,
贞元以后,唐德宗常恐藩镇生事,往往姑息养奸,惟独对浑瑊的奏论“不尽从可”,浑瑊反而为此沾沾自喜,因为这说明皇帝对他没有疑心。浑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间不能入”,成为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
为后世所称道。
贞元二年,吐蕃寇边,屡屡受挫于名将李晟,吐蕃尚结赞对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将,惟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
不除掉他们,终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尚结赞设计了一个鸿门宴,要让大唐名将落入他的圈套。
吐蕃多次要求与大唐会盟,归还了盐、夏二州表示诚意,唐徳宗考虑再三,决定派浑瑊主持这次唐蕃会盟。
贞元三年,唐蕃会盟于平凉。应尚结赞的要求,浑瑊等人入幕更换礼服。突然间,鼓声四起,数万吐蕃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久经战阵,赶紧从幕后逃出,
抢到一匹没有马镫的战马,突围而出。浑瑊武功卓绝,又有唐军接应,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汉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凉劫盟,
唐军战死五百,被俘一千余人,损失惨重。浑瑊回朝后向唐徳宗请罪,唐徳宗丝毫没有加以责怪,依然让他带兵抵抗吐蕃进犯,浑瑊不负所望,
为大唐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吐蕃只能望而兴叹,染指中原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贞元九年,浑瑊奉命重修被吐蕃军队摧毁的盐州城,他尽心尽力,带领六千人,两旬时间就筑城完毕,
让唐德宗十分嘉许,视为臣子的楷模。浑瑊多年劳苦功高,保境安民,最后升至检校司徒和中书令,贞元十五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唐德宗得知噩耗,极为悲痛,追赠浑瑊为太师,谥号忠武,为他两度废朝,大哭不已。爱屋及乌,浑瑊的两个儿子也因为父亲的荫庇,成为当朝达官。
孔子在《春秋》中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夷狄和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
这正是对浑瑊的真实写照。他生于大唐,长于大唐,热爱华夏文化,喜读《春秋》、《汉书》,在大厦将倾的生死关头,他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
九死不悔,表现了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他忠贞地守护着大唐的平安,守护着大唐的恢宏和灿烂,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勇敢。
薛讷
“那时节夫人来对阵,你那里见面就要提亲。本帅再三不肯允,夫人你又把巧计生。设下了移山倒海阵,将本帅吊至在半空存。那时我叫天,天高不应,本帅要入地,地厚无门。万般无奈才应允,
收下了夫人进唐营”,这唱段很多人一听就明白,是戏曲中大名鼎鼎的薛丁山与樊梨花,有关两人的故事可谓长篇累牍,什么《樊江关》、《马上缘》,讲的都是小白脸薛丁山被敌营女将一见钟情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322章【大唐将帅29】〗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44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