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暴风骤雨6】(2/3)
高于脉脉亲情。在两个儿子、两股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李亨在反复权衡后,迎合当时实力派的要求,无奈地选择赐死李倓,这才造成了李倓最终的惨淡结局。
总而言之,建宁王李倓之死绝非史书记载的那么简单。李辅国和张良娣的几句诬陷之词并不足以致他于死地,他真正的死因是和长兄李豫权力之争的失败。
从才干来说,李豫不如李倓。但由于集团利益的强大,在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过程中,李豫是从始至终的受益人,李倓则是地地道道的输家。
当皇位稳固、李倓之死已成为往事之后。李豫也许是心中的亲情发作,也许是为了减轻内心深处的歉疚,当然更有可能是为了笼络人心,便一次次高规格地追封三弟李倓。
至于史书中的曲折隐晦。不过是传统上“为尊者讳”的延续。
所以,我们往往只看到李豫追封兄弟的“手足情深”,却很难看出其中权力争夺的残酷。
然而,历史无情亦有情,只手终究难以尽掩天下万千之耳和悠悠众口。
因此。后世有人写诗叹道:
《无题》
信谗杀其子,作源自上皇。
肃宗心忍父,可怜建宁王。
不记在东宫,时恐罹祸殃。
何个循故辙,谗口任翕张。
君子听不聪,佳儿被摧戕。
遗恨彼妇寺,寸牒宁足偿!
随着平叛局势逐渐明了,唐朝宗室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人心也是哇凉哇凉的。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还遇打头风。这起悲剧刚告一段落。那边李亨和他的兄弟间矛盾又激化了。
李白站错队了
这个乱子涉及李亨地位的巩固和平叛大局,又因为把“诗仙”牵涉进来了,所以不得不提。
永王李璘,李隆基的第16子,李亨同父异母的弟弟。其母郭顺仪早逝,他由三哥李亨抚养成人。所谓“长兄如父”,
李亨在他小时候经常抱他。李璘自小聪敏好学,但长相丑陋。少年时便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开元十三年,他被封为永王,兼任名义的荆州军政长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璘被父亲任命兼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4个地区的节度使。
镇守江陵,并派工程部部长窦昭给他做副手。
当时,江淮间每年可征收到超过亿万的的田租、赋税,财富堆积如山。
李璘在宫中长大,“对于世事并不通晓,见到这么富庶的地方。便有了割据的意图。”他那一帮目光短浅的谋士薛镠、李台卿、蔡垧、韦子春、刘巨鳞等,也都劝他割据。
于是,李璘就在这里用唐朝的赋税,招募了几万军队,并随意任命军政官员,准备对抗父兄的朝廷。
平定叛乱正在用钱之际,他却下令截留江淮租赋,自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每日花费不可胜数。
即位后的李亨,听说李璘的行为极为可疑,便下令让他即日回到蜀中的太上皇身边,但李璘没有理会。
不仅如此,李璘的儿子、有勇无谋的襄阳王李玚,也劝他立刻起兵、攻取金陵。
李亨对可能发生的变局,也在积极应对。756年十二月,他委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韦陟为江东节度使,牵制李璘。
刚好吴郡长兼军政长官李希言,以平级的身份给李璘发出了一份文牒。李
璘大怒道:“我是太上皇的儿子、当今皇帝的弟弟,地位尊贵。
现今李希言按平级行文来对侮辱我,这是为什么?”于是他趁机起兵,这起事件因此被称为“平牒事件”。
李璘的造反行为,根本原因在其野心。他想浑水摸鱼,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甚至是推翻李亨朝廷的图谋。所谓“平牒事件”,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璘未经批准擅自带领兵马战船“东巡”。并派部将浑惟明进攻李希言,季广琛到广陵攻击采访使李成式。
李希言一方面将李璘来袭的消息火速报告给皇帝朝廷,另一方面命令部将元景曜和丹阳郡长阎敬之率兵抵抗。不久,阎敬之战败被杀,元景曜、李承庆等将领投降。
李希言无奈抛弃苏州,转而与掌管全国财政赋税统计、支取、调度的度支郎中刘晏共同镇守余杭,抵抗李璘叛军。一时江淮大震,“永王之乱”达到。
为了遏制这支叛军的气焰,高适、来瑱、韦陟会师于安陆,决定讨伐李璘。
李璘则模仿刘备三顾茅庐,3次派人到当涂,请李白出山相助。
李白想一展平生抱负,因而出山做了李璘的幕僚。他以为自己将要从事的是光荣的平叛大业,岂知却是谋反和趁火打劫的勾当。
但是上了这艘贼船,再想下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由于政治立场失误,李白一生最大的败笔就要出现了。
李白见永王
意气风发的李白,按捺不住欣喜若狂的心情,此时文如泉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唐朝那些事儿】最新更新章节〖第28章【暴风骤雨6】〗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44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