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1/2)
由于极权主义政体的稳固性严密性,因此它是不可能从内部被军事政变或自由选举推翻的。极权主义政体的灭亡只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极权主义者的自然或意外死亡。由于其接班人不具备极权主义者的那种权威,同时由于民众对极权主义制度的普遍厌恶,导致极权主义蜕变为威权主义。在伊朗、中国、苏联,都出现了这种情形。但是,如果极权主义者培养自己的直系亲属做为自己的继承人,则这个继承人有可能承袭老极权主义者威势,被群众看作是老极权主义者的化身,进而使得极权主义政体有可能得以延续,朝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极权主义政体灭亡的第二种途径是国家被更强大的外力彻底摧毁,如纳粹德国、红色高棉;而目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也出现了这种迹象。由于极权主义可以充分动员国家的一切力量捍卫自己,因此这种被外力摧毁的极权主义政体往往是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深重灾难和人民的血泊而灭亡的。
而威权主义则是极权主义相对温和的形式,由于统治者个人权威的衰落,以及个体意识的初步萌生,威权统治者只有力量保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往往放弃不切实际的狂想,而人们也不再被勒令必须积极参与到统治者个人意志中去,个体也拥有了一些选择的自由,甚至也被允许私下对统治者冷嘲热讽。因而,威权主义阶段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统治者与群众利益高度的不一致,统治者只有依靠国家机器勉强维持其统治。威权主义是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极权主义政策的延续,也是民主主义萌发的阶段。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就是典型的威权主义阶段。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半个世纪以来最具扩张力的斯大林主义已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衰败的迹象:群众的革命激情都已被诺言无法兑现的冷漠所取代,社会主义理想被长期以来生活必需品的短缺所磨蚀,苏共渐渐缺乏活力,官僚机器越来越懒散和耽于谋取私利。随着极权主义的消亡,苏联社会正逐渐经历着因为现代化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而产生的变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对旧的、斯大林主义的思想文化的认同,转而接受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新的社会意识正在形成。社会的根本变化要求苏共提出新的、能够跟得上时代步伐的、对群众有说服力的新思想。但是,“苏共被苏斯洛夫这样的意识形态偶像弄得昏昏欲睡,对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丧失了主动权,只能无力地重复那些早已过时、干瘪无力的教条。”〔3〕
原捷克剧作家、持不同政见者哈维尔曾经举过一个典型例子。在六十年代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商店的橱窗里,挂着这么一幅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哈维尔认为:这个商店的店员挂这幅标语,并不是认为他们相信全世界无产者的团结会对他们的生意有帮助,而是希望用这幅标语向官方表明他们的政治态度,也就是他们愿意服从“党的规矩”,免得招来麻烦。老百姓在独裁体制下的生活本能,就是必须习惯于在公开场合讲政治方面的假话,也正是这些假话,“巩固”着勃列日涅夫式的统治者的政权。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中,也或早或晚会出现对独裁者的挑战,这类挑战不是突然爆发的有组织的持不同政见者示威,而是源自人们内心的讲真话的愿望。人的本性是喜欢真诚、讲真话的。正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所言,总会有一个孩子在“多美的新衣服啊”之类的谎言里说出“可他什么也没有穿啊”一样,人们想讲真话的欲望是不可阻止的。在勃列日涅夫统治下,人们不得不每天“戴着假面具”上班,只有回到家里才能说一些真话。
勃列日涅夫的专制体制导致了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厨房政治文化”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白天在工作场所说了一天假话后,晚上亲朋好友围在厨房的餐桌旁(苏联人多数家庭没有专用的客厅,但厨房比较宽敞,成为亲友见面说话聊天的地方),议论批评时政,把平时在公开场合压在心底的真话讲出来。许多持不同政见者就是这样形成共识的,而许多青少年也因为偷听厨房里父辈们的政治议论,而逐渐形成了与官方宣传截然不同的观念。
在官方陈腐的、虚伪的意识形态教条越来越失去支持者的同时,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突破了官僚们建造的意识形态壁垒,深入到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到了七十年代,穿牛仔裤、坡跟鞋、跳迪斯科舞、听爵士乐,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吸毒也开始风靡一时。这种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被官方斥责为“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侵蚀,经常受到干涉。然而,日渐衰微的教条主义者却无法真正阻挡年轻人的选择。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真的有优越性,而是因为教条主义者们没有能力提出更好的、更能够吸引人的选择。当教条主义者干瘪无力地重复着那些没有说服力的教条时,他们注定要遭到青年一代的抵制,从而把几乎整个青年队伍推到了党的对立面去。这种化友为敌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刚刚提倡“改革与新思维”时的1987年,莫斯科市有52%的青年技术人员、65%的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1325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