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白社会写真——房价是怎么涨起来的
3144 次点击
2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雅沙 于11:53:0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g; 猫眼看人
2000年,我在凯迪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弯弯分公司任副主任科员。
当时我们公司在市郊王村有块临湖土地,面积大概有200余亩,是王村房地产公司抵给我们的。那时房地产业一片萧条,到处都是烂尾楼和空地。
90年代中期,全国曾有一次因兴办开发区引起的房地产热,当年王村村支书王富贵眼红别人发财,立马发动全村人集资,注册了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又通过压寨夫人长姑娘走后门从银行弄了点贷款,搞起开发区来,口号是“把王村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
没办法,咱中国人办事就这操性,从亩产万斤到洋跃进,从全民摆摊到楼市疯狂,干啥事都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王富贵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边搞三通一平,边卖楼花,滚动发展,不断壮大。
没料到刚圈了地,国家调控政策就下来了。三通一平把贷款和集资都砸进去了,楼花也卖的不畅。除一位河南省宝丰县开餐厅的厅级干部资料一口气买了六间,再无销售记录。
村民闹事,银行逼债,弄得老王走投无路,学刘兰芝来了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粪池”,自绝于人民了。
资厅疯了,逢人就劳叨有六间房。
长姑娘傻了,天天在网上征婚,次次“见光死”。
老王,你害人不浅啊。
于是,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处置了,成交价16万/亩。200亩地,回收了3200万元,全交给了财政部。
当时的口号是“颗粒归仓”。
2009年,我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那个附近的地块成交价已是1380万元/亩。
如果能在手里捂上十年,财政部那帮孙子将从这块地得到亿元的回报。当初连个零头都没捞到。
那时我们手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地,都公平公正地贱卖了。
太君,不是我们的不行,而是共军太狡猾。
总和国有企业打交道,就能感知当时中国经济严峻:除去资源型企业,几乎所有地方所属国企都经营不良,大型的苟延残**,中小型的几乎全都面临破产。每到一个地市和父母官吃饭,都听到一片叫穷声:破产企业职工闹事啦,政府公务员发不出工资啦,等等。
傻子都知道,国有企业是党妈妈的权力基础。党妈妈能从容不迫折腾这么久,就是因为它垄断着经济命脉——管着人,收着钱。
而如今,这些根基都在陆续垮塌。
参加过不少国企的改制和破产,每次都见到职工群情激奋,或悲惨绝望;也见到官员对国有资产蚕食鲸吞,官官相护。
起初感到痛心,但每天生活在这个氛围里,听多了,见多了,也慢慢麻木了。
喊的再多,能有何用?
只是偶尔想:这个国家还会有出路吗?
谁知道呢?天塌下来大家死。
十年过去了,大家都没死。不但没死,还越活越滋润了。
十年前,中国人去美国淘金。
十年后,美国人来中国扎钱。
十年前,老美总是掐着中国的鸡脖子。
十年后,中国手里捏着老美的坏蛋蛋。
十年前,你在“国企”上班,会得到同情的目光,因为你离“下岗”不远。
十年后,你在“国企”上班,会赢来羡慕的眼神,因为这意味着“垄断”。
奇迹啊。
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十年前有个新闻专访。一位帅哥侃侃而谈。
“环境搞好了,投资就来了,地价就升了,弄到的钱可以再用于改善环境,再吸引更多投资。这就叫经营城市。”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1350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1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