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9章(1/2)

十三、患难夫妻

一九六七年,我母亲时年十六岁。滑县老家已经实在不敢再待下去了,于是外婆托媒人为我母亲找个男人结婚。村子里有个张大娘,儿子在郑州搬运社工作,张大娘就跟着儿子住在黄河路,自己靠捡破烂为生。张大娘这个人热心肠,喜欢做月下老人,当年我大姨和大姨父的婚事就是她给撮合成的。因此,外婆就找了张大娘,再次请她帮忙给我母亲物色个男人。我母亲年纪太小,外婆怕她受欺负,于是提的条件是也找一个出身不好的、年纪大一点的,希望能心疼她。恰好,张大娘的儿子蔡xx是我父亲的同事,向父亲介绍了这门亲事。

我父亲从劳改农场出来时已二十八岁了。家庭出身不好,又属于政治上犯错人员。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这两条足以使他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一般女人对他敬而远之。即便偶尔有人来提亲,也要么是离异丧偶带几个孩子的,要么就是生理有缺陷嫁不出去的。但凡碰到有人介绍这类人,我父亲都有一种受了侮辱的感觉,一概连面都不见。因此,渐渐地很少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了,就这么着一直拖到三十多岁。那时人们普遍结婚早,三十多岁都还没有个对象,实在令人发愁。

不过,父亲虽然反右栽了跟头,可吃一堑长一智,他变得言行谨慎、谦和沉稳,很快在单位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是单身没家庭负担,手头比较宽裕,每月发工资他必请大家吃饭。那时人们都很穷,即使是被赋予“主人”地位的工人,下馆子吃饭也是平时不敢奢望的。这样父亲很快赢得了仗义慷慨的名声,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而且相比一般工人,他见世面多、文化高,大家有什么不懂的事问他,总能得到满意答案。渐渐地,父亲竟在工人中树起了“精神领袖”地位。后来文革来势那么猛,他这种“双料阶级敌人”居然毫发无损,不能不说和他的好人缘有关。

1965年,父亲被调入单位文工团。第二年初一次汇演时,他认识了文化用品厂宣传队的一位舞蹈演员常姑娘。常姑娘时年二十四五,相貌中上,身材比父亲还高,又根正苗红,在当时来说是好条件,两人很快谈起恋爱。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停顿、一片混乱,街头充斥了打砸抢烧杀的红卫兵和造反派。

此时父亲已颇有政治头脑,很快分析出这又是场瞎折腾的闹剧,遂十分抵制。

可常姑娘对政治相当热衷,加入造反组织天天写大字报、搞大辩论。那时正值文革最混乱的阶段,经常有街头辩论、游行示威甚至武斗。有时父亲和她到街上走走,只要碰到有大辩论的,常姑娘立刻就伸着个脑袋掺和进去,拉都拉不回来。不一会儿就跟对立面争得面红耳赤,好几次撸起袖子差点打起来。而且常姑娘的语境也随时代发生变化,哪怕谈情说爱也言必称 语录,而在父亲眼里这无异于神经病。

父亲不满常姑娘的积极,常姑娘也看不惯父亲消极,两人常为此吵架,却互不买账。渐渐地,父亲萌生了分手念头。

当时父亲心里特别矛盾:跟常姑娘结婚吧,这种二愣子劲头真让人受不了;吹了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按着自己的出身,再找个条件好又不嫌弃自己的女人也不容易,弄不好得打一辈子光棍。

正犹豫时,父亲的同事老蔡找到他。

这天父亲正在家里看书,忽然同事老蔡进来说:“老国,给你介绍个对象。”

父亲放下书,吃惊地看着他。

“是个苦命娃。”老蔡介绍道,“成分不好,在老家活不下去了,托我给寻个好人家。”

“哦。”父亲问,“多大?”

“十六。”

“什么?”父亲连连摇头,“你开什么玩笑?我都三十二了,这岁数快能当人家他爹了,不行不行。”

“这女娃真不错。”老蔡力荐,“大家出来的,长得很中看,又知书达理。去年民航选航空服务员,本来选上了,可就是成分不好被撸下来。岁数也不算小,我们那儿女娃十六七一般都嫁人了。反正只是看一眼,瞧不中就拉倒呗。”

听他这么说,父亲也就同意了:“行,那就过去看看。”

路上老蔡又简单介绍了李母的一些情况,陪父亲到自己家。

一进门,父亲呆住了。

当时母亲正惴惴不安在蔡叔家里等着。忽然门开了,蔡叔引进个男人。

她惶恐地抬头看了一眼,却看不真切——她坐在正对亮处,只能看到人影,看不清五官。

在母亲抬头一霎那,父亲看到张异常俊俏的面容——标致的鹅蛋脸,白皙的皮肤,弯弯的柳眉,清澈的双眼,高挺的鼻梁,紧抿的小嘴。虽衣着寒酸,但举手投足都有大家闺秀风范,活脱脱《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一个声音在父亲心中响起:就是她了。

老蔡见父亲愣住,心中一喜,道:“你们先聊,我出去抽根烟。”

屋里只剩下他们两人。父亲找了张凳子坐下,却不知说什么好。

想了半天,找了个明知故问的话题:“你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1939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