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1/2)

在导弹研制方面,日,装有p-2型导弹及其器材的3,770次国际列车,缓

缓驶进满洲里火车站,因中苏铁道轨距不同,必须在满洲里车站完成卸车、装车的交接工

作。当时在炮兵教导大队任技术副大队长的黄迪菲回忆说:来自苏联的那趟列车,由十多

节车厢组成,头尾两节载有苏军官兵,共102人。其中军官三十七名,士兵六十五名。车上

载有两枚p-2型地对地训练导弹,一个营的主要技术装备,包括地面测试、发射、校正、运

输、加注等设备四十五件。当12月24日列车顺利到达炮兵教导大队驻地时,彭德怀亲手解

开了系在p-2型导弹上的红绸带,满含深情地对在场官兵说:「这是苏联老大哥过继给我们

的「儿子」,祖国把他託付给你们了,你们可要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呀!」几天以后,

以盖杜柯夫(gaidukv)少将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开始帮助中国进行导弹试验靶

场的勘察设计工作。

日,炮兵教导大队第一期训练班开学。p-2型导弹虽说已从苏军的战斗序

列中退役,但对中 人来说,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参加训练的学员共533人,另有

见习人员150名,分成二十三个专业教学组,採取按职务对口教学的方式,由苏军导弹营官

兵直接任教。前三个月完全是接受苏联官兵手把手的教练,以后是自己独立组织培训。到

日训练结束,共培养了地对地导弹专业技术骨干1,357名,为中国导弹部队的

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教员和管理干部。在此期间,

1958年9月,在空军建制下正式成立了导弹学校,负责培训全军所需地对地、地对空、岸对

舰等导弹兵器的工程技术和指挥干部。学校按照苏联专家的意见设立编制,并聘请古谢夫

(gusv)、尼古拉耶夫(iklav )等十二名专家授课。

经过与苏联专家的协商和谈判,日,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在北京正式

成立,代号为543部队。11月27日和29日,苏联提供的四套萨姆-2地对空导弹运到北京,其

中二套装备空军部队,一套给五院进行仿制,一套给20基地做试验用。前来任教的苏联专

家共九十五人同时到达。当时负责组建导弹部队的张伯华回忆说:苏联专家组来后,我们

一起研究了教学大纲、计划,按专业进行编班。12月21日,改装训练正式开始。为了保证

苏联专家讲课,我向空军机关要了五十三名俄文翻译,组成翻译小组配合教学。参加这期

训练的有1营全体和2营、3营的营连干部,以及机关、院校、基地等十六个单位共464人。

理论训练分十七个专业进行,兵器和操作训练分成四类,其中实战部队由苏军导弹营负责

对口包教。1959年4月经过实弹打靶考核,成绩均为优秀。随后,在靶场举行了兵器装备交

接仪式。苏联专家及导弹营官兵完成训练任务后便陆续回国了。日,导弹二营

营长岳振华率部在北京上空一举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开创了世界防

空作战史上用地对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苏联顾问对此也十分高兴。刘亚楼后来总结说

:1959年这一仗,完全是按苏联专家教给我们的办法打的。

不过也需要提到,从政策上讲,苏联的核援助并非无保留的。对於这一点,来华苏联专家

自己也深有体会。1958年苏联核武器设计专家来到中国前,负责派遣工作的中型机械工业

部帕夫洛夫(pavlv)局长告诉他们,「应该到中国同志那里去,并向他们讲述甚么是核

武器」,「他们想制造原子弹,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怎样制造原子弹」。但苏联专家讲授

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根据上级的要求,每一位苏联专家都必须围绕着苏联1951年试验

成功的那颗原子弹的制造过程讲述自己负责的内容。因为根据美国图纸设计并於1949年爆

炸的那颗原子弹的技术已经过时了,而「苏联领导人又不允许把比1951年更先进的设计方

案告诉中国人」。尽管如此,作为科学家,这些派往中国的苏联专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加

夫里洛夫(gavrilv)讲解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图片,以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物理

现象和释放出的物质状况;涅金(gi )讲述了原子弹的制造及其结构原理──从外形

直到中子点火装置;马斯洛夫(aslv)讲授了如何在弹道装置里安放原子弹,以及自动

装置和仪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767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