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 浴血山海关(2/3)
声呐喊,以正白旗骑兵为先锋,数万铁骑从关宁军的右侧插入,恰似万马奔腾不止,惯于骑射的清兵,从马上发射出一批批箭矢,像飞蝗一样密集地射向大顺军,刀枪并举,剑光闪烁,锐不可当。
李自成发现白旗一军已冲破大顺军阵势,下令后军迎击。可是。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加之损伤不少,战斗力急剧下降。
而清军铁骑正以旺盛地锐气,勇猛冲锋,其势如风卷潮涌。铁骑所至,无不披靡。吴三桂军得到清军增援,顿时振作起来,与清
联合作战,战场形势迅即改观。
李自成不知吴三桂从哪来的援军,正在惊异之际,有一僧人急忙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
李自成色变,但却没有说一句话,策马下岗西走。
李自成治军颇严,不得命令,谁也不敢后退。大顺军仍在拼搏,大将刘宗敏一直在战场上厮杀,也中箭负伤。
当沙尘散开后,一发现带发辫的骑兵,都惊呼:“满兵来了!”
大顺军阵势顿时崩溃。丢戈弃弓矢,忽拉拉地败退下来,自相践踏,一片混乱。
关宁军和满清联军穷追猛打,大顺军死伤累累,活着地竞相逃跑。约有一顿饭地工夫。随着尘沙远去,石河战场顷刻变得空旷寥廓。
清军、关宁军跟在大顺军之后,一直追击四十里才收兵。有一部分大顺军跑到城东海口处,被清军追上,逐一斩杀,而投海淹死的又不知有多少!
石河之战,是一场拼实力、拼消耗的空前规模地血战,打得十分惨烈。大顺军死数万人、大帅十五人。关宁军死伤也不少。
—
双方留下的尸体已弥满遍野。沟水尽赤,被遗弃的辎重、军械到处都是。石河西的红瓦店一带是交战最为激烈的地方,那里地惨状简直让人不忍目睹……
“二十年前战马来,石河两岸鼓如雷。至今河上留残血。夜夜青照绿苔……”
关门一场血战,其结果改变了清朝、李自成、吴三桂的各自命运。这一点,他们当时都已经意识到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负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多尔衮曾说过,大业成否在此一战;李自成也知成败在此一战;而吴三桂的命运系于清朝,荣损与俱。清朝是很幸运的,由于种种的偶然,在无意中得到了一个特大的硕果!
这场决战的失败者李自成,对他而言,是一场真正的悲剧,也是大顺军的大悲剧。但是李自成地之败,归根到底,是他进北京后一系列的失误所造成的!
他出征山海关,失之轻率,没作准备,就匆匆出师,已伏下了失败的因素。军队的士气已不如前。进北京后,意淫掠,身各怀财物,谁人还有斗志……
当一听说清兵将至,已生怯心,而刚一接战,即溃逃不敢战,这些加在一起,终于招致了大顺军的全线溃败!
一场关系命运地决战,山海关大战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
而在此次大战之前,大明王朝的历史被大顺军给翻过去了,经此一战之后,清军则把大顺军的历史给翻过去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的新纪元,看起来即将开始。
而吴三桂作为大明臣民的历史业已终结。从此,他要为新主人,满清,谱写另外一篇岳章!
但是,历史从则这里开始转弯,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这一场的血战,将注定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吴三桂和满清,将永远没有胜利者!
……
李自成率大顺军余部,自山海关向永平撤退,于当天晚上退到永平,收揽溃散地士卒,重新集结兵力,又得数万人!
一方面,他力图保存大顺军的力量;而另外一方面,阻击清、吴军的追击。李自成为了赢得撤退的时间,缓解清、吴军地追击,又使出了他一贯使用的伎俩,特派明降官张若麒赴吴三桂军中议和。
正在紧追不舍的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议和的要求,其条件是李自成必须归还崇祯的太子和两王;速离京师,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
而李自成表示只要允许他不受阻碍地回到北京,一定把太子送到吴三桂的军中。
吴三桂当即同意,便停止了对大顺军的追击,率部返回山海关。
吴三桂明知其父尚在李自成手中,却不提以交还其父为条件,相反,坚持要朱太子和两王。这不能不使人强烈地意识到,吴三桂心中别有长图;将太子掌握自己手中,获护驾拥立之大功,且能以此号召天。
显然,索要太子远比索要其父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但是,这毕竟是误吴三桂与李自成的一厢情愿,多尔衮岂能放过大顺军?他的目标是彻底消灭大顺军,以便夺取整个中原。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允许吴三桂以得崇祯太子为交换条件,放弃对大顺军的追击。
恰恰相反的是,他要遵循既定方针,乘胜进军,不给大顺军喘息的时间,防止他们逃离北京,携带大量财物而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血沃轩辕】最新更新章节〖二百六十 浴血山海关〗地址https://wap.xbqg99.net/133/13331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