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3第1183章西郊冲云阁(1/2)

我心里半是清明,半是迷茫,眼看着他走了出去,外面风雪大作,而他走出大门之后又反手将藏书阁的大门关了起来。网?

就只剩下我一个人,矗立在这个昏暗的藏书阁里。

刚刚,他朝四周望了一下,还让我——好好“找一找”。

难道说,这个藏书阁里,会有我需要的答案吗?

这么想着,我慢慢走到旁边的一个书架边,从上面拿出了一本书,翻开一看便是傅化而收录了许多的古籍,未必都是儒教经典,比如刚刚那本《冲虚真经》,但没想到他连兵书都收录了。

我又翻了两本,现他录下的兵书还不少,什么《司马法》、《幄机经》,不一而足。

真是少见。

再翻看下去,现他收录的东西实在不少,只是不知为什么,儒教的经典他似乎记录得还不是很多,倒是道教、兵家和法家的东西,在他录出的十几本书里占的比例不小。

也许,如他刚刚所说,仓廪足而知礼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只有在吃饱喝足有闲情的前提下才会关心自己家里的藏书和教育问题,但也不会关心到文化上去,惟有真正站在高处的人,看到的才不是一本一册的得失;而他作为西川大儒,关心的也并不仅仅是儒教经典的没落,能够放开胸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他是师傅,而我们,大概只能一生做他的学生了。

想到这里,我轻轻的叹了口气。

不过,这里的书跟我母亲,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放下他录的那些书册,我又往旁边走去,这个藏书阁四面武百官,不是诸王,而是诸将领,显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册封。

不过——

“未果”。

这两个字映在我眼中,显得有些微微的扎眼。

高皇帝第一次明堂献祭,是在自己登基之前,显然是为了拉拢几边的关系,毕竟当初战乱连年,老百姓对于朝廷的信任已经降到了最低,前朝的遗臣在观望,草原胜京的那些王公也在观望,献祭明堂,不失为一个稳定民心,缔造某种局面的手段。

但这一次的献祭,却是未果。

也就是说,并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我急忙往下翻,可后面的书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其他的事情了。

起居注虽然记录的是皇帝平日的言行举止,但当时高皇帝尚未登基,连文武百官都还没来得急册封,居然就有了一个起居郎,显然是要摆一摆皇威的意思,因为之前的草原胜京一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他们大概也是在进入中原,占领了京城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桩,便于将来编纂正史,所以特地提前册封了一个起居郎,其实颇有些穷人窄富之意,也显得好笑。

这样匆匆上马,也难怪记录会不详尽了。

不过,我想了想,又继续往后翻看。

翻到第七页上,记录的已经是“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十四日,皇帝诣,明堂献祭,皇帝率文武百官及胜京王公上表行庆贺礼,礼成还宫”。

这一次,明堂献祭成功了。

前后相差正好七天,这一次献祭成功之后,便是高皇帝正式登基了。

他能顺利登基,显然已经是所有的一切都打点清楚,并且也没有任何的阻挠力量,而很大一部分顺利,应该就来自这一次成功的明堂献祭。

但,为什么仅仅相隔七天时间,就从失败转成了成功呢?

我想了想,又重新往前翻了一下。

前面几页记录的,不过是一些册封、赐宴,皇帝率群臣到皇城周围的寺庙拈香祈福的事,倒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

不过,当我翻到三月十日那一天的记录时,就停下了下来。

其他几页上,同一天都会记录好几件事,毕竟在那七天里,高皇帝应该是最忙碌的时候,可谓日理万机,但在这一页上,整整一天的时间,却只记录了一件事——

元庆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初十日,皇帝行幸西郊冲云阁。

西郊?!

冲云阁?!

这是——

一看到那个地名,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感到脑子里嗡了一声,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的打到了脑后,顿时两手一颤,完全捧不住手中的那本起居注,从我的指尖翻然落下!

我急忙伸手要去捡,可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脚步声,踩着雪咯吱咯吱的响着,正是朝这边来了,听那声音,并不是大队人马,应该只有一两个人才对。

不过,这个时候,能到藏书阁来的人,只有——

我的心里一震,耳听着那脚步已经走到了门口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就算捡起那本书,也来不及放回去了,我定了定神,急忙将那本册子踢到了门背后,然后直起腰来,伸手扶到门上。

就在这时,藏书阁的大门被推开了。

随着吱呀一声,一阵寒风卷着雪沫忽的吹来,吹得我整个人都打了一个寒颤,而一抬头,就看见念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世倾城:冷宫弃妃】最新更新章节〖1183第1183章西郊冲云阁〗地址https://wap.xbqg99.net/133/133966/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