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赎买和底线(1/2)
关卓凡说道:“还有,虽说是重修清漪园,但修好之后,许多地方和原来的园子毕竟不大一样。臣请旨,这‘清漪园’是否可以改一个名字?”
慈禧、慈安都心领神会:清漪园规制宏大,“重修清漪园”,外面的各种猜测说法一定很多;改一个名字,就说在清漪园旧址修一个“小园子”,舆论的压力就会少很多。
慈禧微笑着说道:“可以啊,不过,这上头我们姐俩可不大懂,你说叫什么好呢?”
关卓凡说道:“臣以为,这个园子既为两宫皇太后悠游颐养之地,取‘颐养冲和’之义,就叫‘颐和园’如何?”
好名字,又低调,又有“大义名分”——“太后以天下养”,修一个小小的园子,“颐养冲和”,天经地义。
这个“和”字亦可理解为,太后“颐养”之后,自然内外相得,一团“和”气。
于是两宫皇太后欣然同意。
关卓凡准备跪安了,慈禧笑着说道:“这张图,就留在我们姐俩这里,明儿再还给你,成不成啊?”
关卓凡说道:“是,当然要请两位皇太后详加指点。”
关卓凡跪安退出,帘子放了下来。
慈禧的眼光又回到图纸之上,身子里没来由地生起了一股活泼泼的躁动,令她微微地口干舌燥,不知道是因为这个还在图纸上的园子,还是刚刚出去的那个人?
颐和园,就是关卓凡“赎买”两宫皇太后的“大计划”;也是昨天晚上,在恭王府,得到了几个大军机的“理解和支持”的那件大事。
所谓“赎买”,不仅要她们接下来支持改革朝政;还希望,她们能够尽早地、尽量和平地离开权力中心。
关卓凡认为,慈禧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女人。说得白一点,是一个“**强烈”的女人。这种“**”。包括了对生理、物质和权力的要求。
如果她在生理和物质方面难以获得满足,自然就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权力的追求。
原时空慈禧对权力的执着,除了自保的要求外;关卓凡认为,生理需求的压抑,喜爱奢适生活的天性未得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
平心而论,除了晚年终于忍不住。和醇王“权钱交易”,修了个颐和园,之前的慈禧,真没花过什么大钱。
做一件色彩鲜艳的袍子都跟做贼似的。
她的权力,一直受到体制、舆论和爱新觉罗家族的相当程度的制约;在财政上,尤其如此。
慈禧从来没有直接地掌握过财权。
颐和园事实上是醇王给她修的。交换条件是:放弃垂帘,允许光绪自立,自个在这个园子里“悠游颐养,以尽天年”。
慈禧基本上遵守了这个条件。如果不是光绪和康有为的事情办得实在二,真不至于走到那么一个几败俱伤的地步:光绪幽死;慈禧留下身后骂名;他们为之服务的家族,失去合法管理国家的最后机会。
这个园子,既然早也得修。晚也得修,为什么不早一点修呢?
物质上面得到满足,当然不会百分百消灭慈禧对权力的兴趣,但一定可以大幅度地转移她这方面的注意力。特别是现在的慈禧尚未掌握最高权力,她自己也认为“垂帘”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安排,儿子成人后,“还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这个园子,是促使慈禧离开权力中心的重要推手。
在慈禧离开权力中心之前。获得她对于改革朝政的强力支持,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关卓凡认为,只要财政允许,就应该给慈禧修这个园子。
谁叫咱碰到的君主不是汉文帝呢?
话说回来了,真碰到汉文帝,关卓凡想。大概未必轮得到我上下其手了。
那么,财政允不允许呢?
在君臣对奏的时候,关卓凡算的那些帐,自以为数字啊。
对于这个“研究成果”,关卓凡以一个历史系研究生的身份,表示怀疑。
先不说算多了算少了——修颐和园,因为资金来源不好见光,所以账目极其粗疏,许多明细都刻意销毁了。不晓得这个“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是怎么算出来的?
不过,关卓凡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这个数字。
如果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就太可怕了。
高宗修清漪园,包括挖昆明湖、造万寿山在内,才花了四百已经说过了,通货膨胀没那么恐怖,银价还在上涨。
如果真花了“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惊人的贪污、浪费、低效率。
脸上身上,抹了几块洋务运动的红药水;但这个国家的里子,比起乾隆时期,其实要烂得多了,朽败不堪,药石罔效。
因为没有确实记录,不论哪种结论,关卓凡都只好存疑。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原时空修颐和园,没有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在原时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几乎已成的论,连颐和园的讲解词都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乱清】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五章 赎买和底线〗地址https://wap.xbqg99.net/145/14542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