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零八三章 眼睛里进了沙子(1/4)

这幅画的作者郎世宁原本是一个意大利人,做了乾隆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他最有名的还是那幅《百骏图》,甚至被认为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郎世宁的画汇聚了油画和国画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西方人不太喜欢,但是中国人却很喜欢,尤其是乾隆很喜欢。

张天元对于郎世宁这个人也挺感兴趣,他的画自然也喜欢。

不过真要说起来,最让张天元感兴趣的,其实还是那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唐摹本,那东西可是张天元一只纠结的东西啊。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焚烧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不过这个东西见到的人不多,恐怕没有人知道,这画其实是属于兄弟会所有的,而英军大尉基勇松的后人也是兄弟会的成员之一。

于此《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

《女史箴图》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

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可惜的是,为减少开卷,大英博物馆将《女史箴图》拦腰裁为两截,裱在板上悬挂。由于《女史箴图》更适合平放而非悬挂,已经出现了掉渣情况。

另外,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与大量其它的书画一样,《女史箴图》在重裱时由馆方以日式装裱取代。由此,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都被残忍无情地裁剪下来,形成了历史断层。

大英博物馆对于《女史箴图》的装裱被其称为“日式折屏手法”。应用了“日式折屏手法”的《女史箴图》自入藏大英博物馆至今约百年,已经能够看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的“病征”。海内外艺术史学者与文物保护人士对此基本都持否定态度,对文物受到伤害无不表示遗憾。

此种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