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六六一章 收藏的人(2/3)

一个正常的沟通。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是先尊重个人的,才有公共的,集体的。就如国外的很多博物馆,即使是公立的,也会定期卖掉一部分的藏品,购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保持和个人和市场的沟通,它不会是一潭死水。

而在这个市场中的活跃者,买卖手行家们,不是说他们多有能力,而是这个位置逼着他们必须要理论实践相结合。

不这样就应付不了方方面面的客户,因为你不兼具专业般的学者研究精神,你就应付不了客户对于物品细节上的疑问,你不在市场流通领域有深入涉猎,就无法给客人提供一件物品市场潜力和价值的判断建议。

要知道古董这玩意,买进来容易卖出去难,要让客户掏真金白银的买东西,这有多难?

有什么样要求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素质的买卖手,有什么样的行家,就有什么样的藏家。

反之亦然。

而因为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往往这些行家买卖手自己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者,因为你自己不买,不研究,就不可能真的懂。

而一个没有自己藏品,没有拿着自己血汗钱长期介入正常流通领域的人,你说他有多懂货,懂极都有限。

什么说教都没有切肤之痛最有效。

谁在收藏?

那些大大小小的拍卖上一定都是一场富人的喧哗游戏?

一场炒作?

不是的。

那些拍卖只是冰山一角。

很多所谓的世界纪录是不能当做风向标的,那已经是纯粹的资本游戏。

而在这之下的,大部分的中高端器物自然有他们的流通渠道和圈子,而参与收藏和买卖的人,除了职业的古董商,很多是都是平凡的人,中产或者生活略余吧,并不是什么富豪。

只是因为喜欢,多年以来在正当圈子里以藏养藏,慢慢积累来的,很多在博物馆聚光灯下被人啧啧称奇的器物,他们家中就有。

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圈子,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你不在他的这个交流圈子,也不知道罢了。

都是很平凡的人,没指望这个大富大贵。

人人都有很多面,但只会给懂的人看。

早年国外的那些大藏家们,每一个无不是身后有一两个或者一群专业人士古董商行家们扶着走路的,这是一种商业和学术相结合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认知,情感的传递。

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身后便将这些东西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