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月蚀荧惑(2/3)
“咦,这金星怎么会被月亮吃掉了?”
“什么金星把月亮吃掉了?这叫月蚀荧惑,听说以前就出现过,这可是灾难的象征啊!”
“啊,灾难的象征,哎,我大明怎么这么多灾难啊,这天灾还少么?老天爷,还要不要我们这些老百姓活命了啊!”
“哎,该来的迟早是要来的,躲也是躲不过去的,也不知道这次会有什么灾难降世。”
大街上三个四个的,都在议论纷纷,那些对这个自然现象有认识的人一说起月蚀荧惑,立刻便能吸引很多人围观。
“月蚀荧惑,有大灾了!”陈圆圆也是一脸忧愁,担心不已,仿佛就是世界末日要来临的感觉,脸色煞白,没有丝毫血色。
月蚀荧惑?有大灾?后世者秦翼明当然不会相信这些东西,这所谓的异象都是正常的天文现象罢了。
“呵呵,这个是自然现象,跟什么大灾大难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都是可以解释的,放心,地球还是照样围着太阳转的。”
陈圆圆睁大着美眸,痴痴地道:“公子,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么?你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怎么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呢?”
“呵呵,要不本公子跟你科普一下最基本的天文知识?”
“公子还懂天文?”
“哎,这没什么,在我来的那个地方,三岁小孩都懂这些。”
虽然秦翼明觉得这什么月蚀荧惑寓意灾难的说法很扯淡,可是大明估计也就秦翼明会这么想,别人不这么想啊。
早朝的时候,大臣们就为了这个月蚀荧惑而争论不休,面红耳赤。
一位身穿麒麟大红袍,站立笔挺,一脸大公无私,浩然正气之人,胸前仙鹤栩栩如生,缓缓出列。
此人杨嗣昌,字文弱,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攘外必先安内,正是他提出。
皇太极的使者已经秘密到达了京师,当初这件事情只有崇祯,高起潜,杨嗣昌等少数几个人知晓,正是因为杨嗣昌极力劝崇祯议和,才有了这次试探性的接触。
其实最想议和之人是皇太极,皇太极曾经多次请求议和。
第一次是在皇太极刚刚当上可汗的时候,那个时候崇祯也就上台两个来月,皇太极就找了个喇嘛来大明递信,请求崇祯承认他是金国的可汗,可是少年得志,锐意中兴大明的崇祯,那里肯答应,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皇太极的议和,是在崇祯元年,当时辽远总兵祖大寿手下士兵被俘,皇太极为了议和,将大明士兵放了回来,而且还代来了信:吾欲通两国之好,共图太平。意思就是要大家平等相待,你大明朝不能鄙视我金国。
祖大寿回信曰:吊丧者为谁?讲和者为谁?
祖大寿意思就是你大金国没有资格讲和,牛逼哄哄的祖大寿让皇太极知难而退,也就没有派遣使臣来大明为天启皇帝吊丧。
第三次是皇太极跟袁崇焕,皇太极见袁崇焕领尚方宝剑,同时又是兵部尚、蓟辽督师,权力极大,便与袁崇焕议和,袁崇焕答应了,皇太极提出条件是以大凌河、三岔河为界,让大明承人他金国占领的事实,可是袁崇焕的条件是让皇太极滚回建州,双方的差距太大,所以也就没有谈成,不过此事成了袁崇焕被杀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可是月蚀荧惑跟议和有什么关系呢?
所有人都认为月蚀荧惑是凶兆头,可是杨嗣昌却偏偏说他是好事儿,而且借月蚀荧惑在朝堂上明确提出与皇太极议和的主张,这下就炸了锅了,东林党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皇上,汉光武帝二十三年,当年大汉的心腹之敌匈奴人就主动提出了议和,大家不置可否,当时也出现了月蚀荧惑之异象,当时朝臣皆认为此乃大凶之兆,都反对议和,可是大臣耿国却力排众议,力荐汉光武帝议和,最后议和成功,保了边界二十年之和平啊!”杨嗣昌振振有词,有根有据,崇祯虽然已经被他说动了,但是却还是在犹豫不决,让人捉摸不透。
“不可啊皇上,我堂堂大明,岂能与建州虏贼议和啊?”陈新甲出列陈述。
“皇上,这主和之人居心叵测,误国误民,当杀之!”李建泰也不能忍了。
“皇上,议和就是卖国,城下之盟,趁人之危是必然,现我大明关外颓势,辽贼侵占我土地,杀我子民,现在议和不是卖国是什么?议和者,当杀之!”首辅张至发说道。
“臣附议!”薛国观出列。
“臣也附议!”孔运贞出列。
“臣也附议!”贺逢圣出列。
崇祯此时非常犹豫,几名内个成员都反对,想起了当年的袁崇焕,不仅仅是他想起了袁崇焕,杨嗣昌此刻也想起了袁崇焕,袁崇焕因为议和,可是被凌迟处死的啊,他会不会也是同一个下场,他偷偷的朝龙椅上瞄了一眼,只能看见崇祯那一双龙靴,一动不动。
崇祯皇帝一言不发,整个朝堂死一般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之楚军】最新更新章节〖第165章 月蚀荧惑〗地址https://wap.xbqg99.net/202/20225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