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5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2/6)

输入上海港的粮食,也超过三十万石,足以供上海全境四十万士民两月的粮食消耗。

除粮食之外,各种商品、物资的吞吐量,也在雍熙十三年攀至新高

当那一串串经过修饰的数据摆在刘旸面前时,他也不禁有些眼花缭乱,于老大帝国的巨大体量而言,上海这点成就并不算什么,然而,这才几十年啊,曾经的渔村、农田,就发展到如此地步。

一时间,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刘旸,也觉魔幻,内心充满了不真实感,忍不住好奇心去探究究竟是如何成就这样一座大都会的,而细思之后,刘旸生平第一次真正接受并肯定了“商业”的驱动力量。

上海已经不有不少洋商夷馆,常年寓居于此的外商夷人也有数万人了,对于这些,刘旸倒不像世祖皇帝,看着碍眼,要清除一番,当然也是由于上海这边的外商多比较守规矩。

连同高丽、日本这样的“友邦”商贾在内,刘旸命人从诸国各地商人中挑选了一些人作为代表,与他共进晚餐。

于是,有十二名外商成了“幸运儿”,得以就近与大汉天子对话。当然,这十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资丰厚,名气大,且久居上海,识汉字,说汉话,遵汉礼。

在京城时,刘旸也曾不只一次同自陆上远来的夷商接触过,从那些陆商嘴中了解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宗教、政治、军事、经济以及语言文化。

但对于浮海来者,过去刘旸见得多的,主要是早期的土著国家使者,随着大汉对几乎整个东南亚的制霸切割,这种外交状态也逐渐变成如今“新汉藩体系”。至于海商,实事求是地讲,此次还是刘旸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进行对话。

谈话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主要是让刘旸了解他感兴趣的那些国家、百姓、文化、风物,增进皇帝对异国他方的认知。有一说一,由世祖皇帝开启的对外拓殖,是极大地扩宽了一部分大汉士民的视野与眼界,且不提那些早就奔波于海上的海军、权贵及海商,就是皇帝刘旸也在疑虑的同时,也抱有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

就时下而言,大汉帝国的对外海贸,主要还是针对高丽、日本,以及南洋封国,高丽、日本就不多谈了,那是“传统”的贸易对象,仅上海港,每年来往于二国的商船就不下一千艘,二国的金银铜况,在大汉是最受欢迎的。

至于南洋诸国,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越发像样了,也能够向大汉反哺更多资源,尤其是香料与粮食,几乎是填不满大汉市场的。

相比之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