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3章 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1/4)

第2188章 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

正统十一年(1052年)春二月,西京,三年一度的科举大试,刚刚落下帷幕,趁着四海俊才、天下群英齐聚京师的机会,一年一度的牡丹诗会,也即将开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列祖列宗在当世人们的印象中已逐渐模糊,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也仅仅停留在史官学者笔下与文人词臣的诗文中。

绝大部分人们,更习惯于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尤其是对居天下之中的京畿士民来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的正统时代,堪称一个全民享乐时代,只不过,这盛世康乐,针对的人群不可避免越来越窄……

自世宗以来,近四十年间,大汉帝国科举,愈加呈现“政法化”、“学院化”,这既是朝廷选材越发注重法理,也因为大量政法大学堂以及其他地方学政学堂出身的学生士子,大量出现在“科举”这条帝国最正统、最高等、竞争也最激烈的入仕“赛道”上。

到正统时代,大汉帝国的入仕途径,已经更为清晰地分为三条,一考举,二恩荫,三则是“以吏能入仕。这三条中,不论考举一事,如何受权贵、学阀等统治阶级的影响,它都是帝国最为公平的一项选材办法,至少还能让人看得到点希望,每一届都还能看到些“寒门”出身的才士冒头。

第二条,不必赘言,这权贵们的福利,也是统治阶级们维护帝国统治的根本原因之一刘,虽然从来为清流贤才所攻讦,但它始终存在。

并且于“低调”之中,从容传承,牢牢地掌握着帝国莫大一份话语权,而在帝国一百多年的发展变迁下来,新老权贵固然在不断更迭替代,但这个阶层却在不断壮大,既是帝国的强大脊梁,也是帝国庞大身躯上的寄生者

至于第三条,则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路了,情况也最为复杂,并且呈现越来越艰难、复杂的趋势。归根结底,帝国上下,各级墨吏以百万计,而朝廷命官却是有定数的,而官与吏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有如鸿沟一般深峻,以致底层官场有“一入吏场身难翻”的说法。

回头来看,反而是在世祖皇帝时期,才是真正将“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贯彻的,到太宗、世宗时期,法治在不断加强,等级规矩日益森严,对广大吏员们也越来越不友好。

世宗通过兴办吏政学校的办法,的确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吏才,但很多学生,其第一选择,依旧是进京参考,万不得已,才愿意接受“吏”这样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