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两百四十三章 张昭的建议(下)(2/3)

米、红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两亿。

明朝人口的巅峰期在晚明,不同的历史学家给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认为明末时只有六千万,最高的认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有16亿人口。

这点人口在同期的大国里面算顶峰。但是,对于那辽阔的版图够干什么呢

寻找那三种高产的农作物,也是张昭关心的问题。

张昭脑海里的念头一闪而过,此时史琳已经做出决断,道“这没有问题。”

张昭笑一笑,心里略微放松。和王六小姐谈的赈济百姓的话题,此时总算是妥善处理。算是对得起小娘子昨晚给他的称赞。

张昭喝口茶,说道“老大人,去年时我曾在御前力陈在九边建立预备役之事。李阁老因地制宜,允许边境的缙绅、大族的子弟担任预备役里的军官。

然而,我自四月份离京,沿着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固原镇这一路走来,并未感受到预备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实亡啊。我打算上书朝廷,陈述此制度的弊端。”

预备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战争动员”。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然而,仿照卫所建立的预备役制度,在经过李东阳的修改之后,就张昭目前看来,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当鞑靼骑兵打来时,大明缙绅们并不愿意将族中的子弟征召成军。

这个动员能力算是废掉。这主要还是明朝对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缙绅,掌握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农正在不断的减少。

他现在不希望于预备役能起什么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点老兵。像韦州城下这近万名百姓,在遭遇到鞑靼骑兵抢掠时,能作出抵抗。

张昭等史琳消化他的话后,再道“对九边地区执行的预备役需要作出调整。钱粮和官位不再给地方上的缙绅、大族的子弟,而是给到军镇中。

让军镇里的军官们为他们培训。

这需要有一个配套的制度,即让边关的士卒们每年进行轮休,且设定最长的服役年限。并允许士卒们退役。而不是当兵后,就是终身在边关里不得归。

不知道老大人有没有兴趣先上一本,我随后声援。”

师爷赵子龙的眼睛顿时一亮,张昭办事讲究啊。东翁刚同意“合作”,他就给出一颗甜枣。别管这提议最终能否成行,只要东翁首倡,张昭跟着上奏章附和,以张昭此时的声望,这就是一种资本啊

史琳考虑的自然比赵师爷要深远一些,他明白张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