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1章 商讨商税改革(2/7)

特别到了宋代,经济空前发达,朝廷更是学会了利用对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外关税和专卖制度,将朝廷的收益最大化。

然而到了明朝,可能是由于见识和学识的问题,又或者是当时被元朝破环的贸易环境问题。加上沿海骚乱不断,朝廷最终选择闭关锁国这一条在后世看来极为自损的办法。

在宋朝,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官员,都对海外船只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在沿海各省,一旦发现有外国船只到来,地方官员立刻蠢蠢欲动,他们向上级申请开支,再派人到船上邀请船长、船员参加政府组织的聚餐,表示欢迎。

为了欢迎海外商人,政府甚至出台了法规,保护那些出事的外国船只。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皇帝甚至亲自下发空白诏书,让他的使者们带着诏书到南海诸国,根据情况填写,招揽生意到中国来。

当然,在一片重商的氛围下,政府有着不小的财政利益。

在宋朝,海外关税的税率是十分之一。除了正常的税收之外,宋代还实行官卖制度,许多海外商品不允许民间买卖,只能由政府收购。由于价格较为合理,形成了政府与外商双赢的局面。

专卖之外的其余物品,则由外商和民间商人进行自由交易。

到了宋朝后期,随着政府敛财倾向的加强,为了便于管理,将外贸向广州、泉州等几个重要港口集中,并禁止其他地区接待外国商船。

这种倾向的出现为当时朝廷国家的海外贸易投下了一丝阴影。但在宋元二朝,由于皇帝仍然能够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虽然从制度上加以限制,但在精神上却仍然是鼓励贸易的,当地方官员并没有对外贸设置过多关卡。

到了明朝,事情却发生了逆转。

由于明太祖强调农业,轻视商业,明代各个边境的官吏不仅不鼓励贸易,反而限制贸易。他们认为,海外诸国与中国的贸易不是互利行为,而是皇帝的一种恩赐。所以明朝初期既不对海外船只征税,也不准海外船只自由贸易。

当时的皇帝认为,外国人远渡重洋到中国来,唯一的原因就是仰慕中国的德化,前来朝贡的。他们把所有海外的商团都当做外交使团,而不是做生意的商人。

如果一个外国商人想来大明做生意,他必须把自己伪装成外交使者,才会被获准将货物输入明朝。输入明朝后,还不能自由买卖,只能统一交给政府,算作贡品押往北京。而皇帝则会赏赐给这个“使者”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远远超过货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