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1章见习码农(2/3)

也即是0和1。

0和1后面的多种组合其实就是数学。

逻辑就是数学逻辑。

所有编程都是依靠数学逻辑。

例如c语言加法代码(20+30为例):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b,sum;

a=20;b=30;

sum=a+b;

rintf(“sum is %d\n“,sum);

又如ython的代码为:rint(20+30)。

背后的都是数学!

汉语编译器呢?

直接输入:求20与30的和。

或者输入:20+30是多少?

那么问题来了,特别是第一个语句,这输入的是汉语,没有一个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在哪里?

“加”这个字对应的数学逻辑在语言库里。

这就要牵涉到汉语编译器的语言库,也就是现在要谈的语言库。

如果建立了完备的语言库,汉语编译器将会完全明白输入者说的是什么。

汉语编译器语言库建立原理如下:

首先,将其按汉语语法分解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要素。

然后将这些要素按照汉语逻辑进行组合。

例如最简单的主+谓+宾。

但是汉语博大精深,有些语法对但是句子不符合逻辑。

语言库的优势就来了!

通过语言库,每一个名词、动词等上都有一个符合常规逻辑的语言权重要素。

句子会依靠权重要素(即符合语言习惯)搭配在一起。

这样,汉语言编译器变明白用户输入的符合日常使用并且符合汉语语法的内容。

此时,编译器在从低级到高级,学习数学公式,变会滚雪球一般变得强大了。

这也是编译器学习的一个过程。

说得简单直白一点,汉语编译器是一个学习工具,学习的越多,越是强大。

目前,汉语编译器能够自动将高数及以下的数学公式和描述方式直接翻译为机器语言,这一点非常棒,极大的减轻了周潇后面的负担。

后面更高级,更复杂的数学逻辑,就需要通过用户的设定让其继续学习。

汉语编译器最后达成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