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苦难乃人生之福(1/2)

一进门,就明显感觉到气氛不对。叶识秋给了他们淡淡的却颇有深意的一瞥,大姑父宋实璞脸上则有着压抑不住的愤愤之色。

吃完晚饭,宋实璞就起身告辞。问星满是疑惑:‘‘这么晚了,为什么不留下来住一宿呢?’’

看见孩子诚挚的眼睛,宋实璞:‘‘反正是凌晨的车,我们到车站还得一会儿呢,候车室里凑合两时刚好。’’很明显的去意已决。

问星求助的望向母亲。

家月歉意的笑,‘‘真是对不住,房子太了。’’看到儿子变色的脸,她连忙补上一句:‘‘要不,我到招待所给你们开间房?’’

家英想起夏天在车站坐立不安的几时,有点犹豫。

宋实璞拉着她跨过门槛,一面笑着:‘‘还是不用了。’’

深谙大姑父脾性的连忙乖巧的再见。

火车站紧闭的大门外,眼巴巴望着灯火通明的候车室,一排排的候车椅空着很多位置,等候夜车的人,睡意朦胧,却强撑着疲惫的眼睑,不时望一眼墙上的大钟,唯恐误了车次。

由于他们的车票是早上六点,所以不准进入候车厅,因为站里有规定,只准在发车前一个时进入候车室候车,对于寒风中站在大门外的旅客来,那张贴在玻璃大门外的规定是多么冰冷无情啊。

为了抵挡寒冷的夜风,把衣服抱得紧紧的,可是,你越是瑟缩,寒意越重,她只好原地蹦蹦跳跳,妄图通过运动增热。

家英心疼的望着侄女,开始埋怨丈夫的倔脾气。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宋实璞反唇相讥:‘‘早就叫你别信她的鬼话,现在好了,白跑一趟是事,带累蕾儿跟着吃苦。’’

连忙自己不冷。

家英给妹妹找理由:‘‘她也不是不肯帮忙,那不是人家学校嫌咱儿子分太低吗。反正还有半年,如果儿子报了她的那个院校,到时候少个一星半点,她一定是会帮忙想办法的。她了,那副校长她熟着呢。’’

‘‘就你还会信她的鬼话。她骗你只这一回吗?’’宋实璞继而就颓丧了,喃喃骂道:‘‘这几个不争气的东西,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

他自己很早就父母双亡,靠自己双手打柴卖草,半工半读读完了学。那时候他的成绩真是好啊,当兵走的那天班主任是依依难舍,‘‘可惜了啊。我今生唯一的大学苗子。’’

看着衣衫单薄的学生,老师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十六岁的宋实璞。

这一份温暖伴随他度过了艰难的人生初程,也成了他终生为理想奋斗的力量源泉。

得一良师,终生受益啊。他与老师的书信来往一直持续了多年。虽然在校的学习生活结束了,生活中的指导与探讨却裨益终生。他对老师的敬仰促成了以后不断地自学。

从当年的辍学当兵而言,他真的很羡慕孩子们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去学习。让他困惑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却不知道珍惜。三个孩子都聪明,然而考试总是差强人意。

宋实璞唯一能找到的原因就是妻子对孩子过度的溺爱。自己当年的境况只能明一点:

苦难乃人生之福。

自己的孩子们像温室中的花朵,完全没有足够的抗击打的心理素质,一到临考就发挥失常就是佐证。可是他又不能责怪妻子,二十年,她一个人在农村,自己耕种,兼照顾教养孩子。实在是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

别人家有兄弟姐妹和公婆,还逼着孩子劳动。她倒好,越苦越疼孩子。好吃的全给孩子,受罪受累的活儿全留给自己。

人家的孩子都是从放牛郎起步,他的孩子们去放牛则是为了找伙伴。除了老大在分田到户之前参加过集体劳动,老二和老三基本上就没怎么干过农活。孩子们太乖巧了,平时都是老师夸奖的对象,在家也是听话不惹事的好孩子。可是怎么越看越像南瓜上的谎花呢?总是让他们欢喜在前,伤心在后。

就像当年自己无法跳龙门,孩子们的失败也许就是他的命。他终于服了自己。继而劝心事重重的家英:‘‘以后就认命吧,别折腾了。随其自然,大不了种地。’’

家英不是服输的个性,家庭出身使她没能上初中,对大学的渴望折磨了她几十年,而困苦的底层生活真的不是她的选择呀。谁叫她见识过家曾经的辉煌遗迹,骨子里保留着对上层生活的向往呢。

困顿的生活磨平了她的棱角,却磨不去她潜藏的激情。她发誓要让孩子们跳出农村,改变命运。哪怕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为了孩子,苦与屈辱她都能忍,但不想认命,******不是过人定胜天吗。虽然她对推翻了她封建姐幸福生活的**颇有微词,可是这句话她却竭力赞成。

宋实璞到通宵营业的火车站商店买热水和面包,售货员看着冻得通红的脸,善心大发,悄悄把他们从店里侧门放了进去。坐在并不温暖的大厅里,少了凛冽的寒风,三个人还是倍感温暖。

毕竟还是人性本善嘛。创设制度的人坐在温暖如春的办公室里,无关痛痒的制定冰冷无情的规定,好在多数时候,执行规定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里想社会】最新更新章节〖第43章 苦难乃人生之福〗地址https://wap.xbqg99.net/31/3118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