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03章 时也命也(2/3)

>

但两家在对待各自电影公司的态度一对比,那卖石油的简直就是天使。

科里安一拆分米高酶的电影业务和酒店业务,直接导致了米高酶影业,在未来几十年里都成了不断换主人,不断被人反复榨取利润的捞钱工具。

至于好莱坞其他公司。

未来一个人的票房,就能单挑全好莱坞其他公司的迪仕泥,此时还在为电视台制作各种动画片,还有深挖自家游乐园的盈利潜力。

舒舒服服的过着大钱没有,小钱不断的小日子。

环球见状,也跟着去和电视台合作,也去建环球游乐园,最后还把手伸向唱片行业。

至于哥伦比亚和狐狸,因为走中小成本路线,赚的不多、赔的也少。

可一旦出现个小刀锯大树的票房炸弹,就够足他们多支撑几年了。

此时过的最好的,反而是华纳。

50年代初就干干脆脆的投入电视行业的怀抱,把电影公司当成内容制作方。

不仅安稳度过5、60年代米国电影行业的严冬,甚至还有资格悄无声息的和波士顿财团联姻。

可惜能像华纳一样的,也就这一家。

当年疯狂摄取利益、纸醉金迷的名利场,只二十年就落地一地鸡毛。

这让本想给雄狮栓一条链子,却没想到用力过猛,反而就快把自己的狮子狗勒死的米国人不得不默认,当年的反垄断法案名存实亡的事实。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用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的名义,先后再次建立发行公司。

但这么多年过去,想拿回利润稳定的院线,不说米国人自己不敢放的那么开。

市场也早就被院线公司给霸占了。

只要你敢进来,保证院线会联合起来对付那家电影公司。

而且市场失去后,从业人员的急速减少,必然会导致好电影的减少。

加上资本趋利是天性,你不赚钱了,立马没人搭理你。

要不是遇到石油危机,米国70年代经济快速下行。

失业、破产、收入大量减少,使得天然就和经济呈现反向获利的米国电影,再次获得利润大增的黄金十年。

至于原因非常简单,米国人手里没钱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尽量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