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二百一十六对丞相制度的不满(1/2)
咬牙切齿,心态爆炸。>
哪个皇帝都经历过麾下臣子有野心的时候。>
就连长孙无忌都天天琢磨着怎么多弄点权利。>
而到了丞相这个级别后,再想搞权利就是和皇帝争了。>
一但丞相和皇帝都是那种对权势看的特别重的人,就会出现更加恐怖的情况,不是丞相想着怎么废帝,就是皇帝想着怎么搞掉丞相。>
而最著名的就是朱元璋废除丞相这个位置,主要原因还不是胡惟庸和李善长两个超级大佬把朱元璋的架空了吗?>
两个大佬先后当官,都没想过篡位,但是他们都太爱权利了,尤其是整掉刘伯温后,他们的权势膨胀的更快,基本是没有皇帝的帽子,行使了快四分之三的皇帝权利。>
最后朱元璋忍无可忍,直接建立了锦衣卫,私下里收集情报,把两个人给干掉,顺便用他们两个的问题废掉了丞相。>
去掉汉朝,其他朝代都吸取了武将当丞相的教训,专用文臣当丞相,至于纯粹的武将,滚犊纸吧,那群纯粹的武将当丞相,看看白起和周勃就知道,简直天坑,好处就是对皇帝忠心,坏处就是丞相的权利和义务,全得皇帝自己做。>
文臣当丞相的弊端也陆陆续续显现出来,权利填不饱, 填不满,能力差的镇不住场子,能力太强的,容易出权臣造反。>
镇不住场子的看看许敬宗就知道了,二圣临朝就开始退缩,不再上前,开始想办法苟命。>
权臣造反的看看汉朝的就知道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掌权的权臣是个莽夫,一脑袋浆糊,被人坑的和皇帝对着干,这个看看周亚夫和窦宪就知道了。>
前者周亚夫,在景帝废太子立武帝这破事上和景帝对着干,然后被景帝忍无可忍给废了。>
估计景帝当时也无奈,周亚夫当工具人挺好用的,霸占着丞相之位不干活,天天打卡上下班,所有丞相的决断权都在他手中,他自己负责就挺好,还省的闹钟矛盾,周亚夫对权利被拿走也无所谓。>
结果谁知道周亚夫脑子怎么不对了,开始用丞相权利和景帝对着干,死活都不让换太子。>
如果周亚夫不作死,景帝应该是想让他给武帝保驾护航一段时间,毕竟那个时候的周亚夫可以做到武力镇压朝堂。>
综合来说,从汉朝往后,丞相这个职位,实在是让皇帝又爱又恨。>
景帝前期爱周亚夫这个丞相,可以帮助他稳定朝堂和天下,以至于景帝的命令没人敢胡乱驳回,政治非常不错。>
后期就是恨,这个傻子,不好好的干自己的职责,天天和我讨论换太子的危害,我用你讨论啊。>
景帝当时的恨意,估计都已经达到滔天的地步了。>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是想要有所作为的,都会对丞相这个职位或多或少有点讨厌,主要还是看是谁在那里。>
历朝历代的皇帝削丞相就成为了惯例。>
慢慢的到了隋朝的五省六漕和三省六部,等到了唐朝,就彻底形成三省六部制度,把丞相权利削到了一定程度,乃至于出现多名丞相,像李世民基本就是今天设立一个明天设立一个,多的时候三省六部中挂着丞相名的多达数个,就是为了分散丞相的权利。>
像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马周、岑文本、杜淹、李靖、李勣、侯君集等等,都挂过丞相职责,甚至于常年混迹在三省,把原本属于一人统领三省六部的丞相职责分刮的一干二净。>
丞相权利小的可怜。>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宋朝的丞相权利又重新归于伟岸。>
等到了明朝,直接废掉,慢慢形成吏部天官和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常年保持三人,又逐渐稳固下来。>
还有各朝各代皇帝的小朝廷,还有内外朝,都充分表明了皇帝对丞相制度的不满,有些丞相,确实太狠了,把皇帝逼的退无可退,尤其是王莽,直接把皇帝废了,自己上。>
这些情况无一不在表明,皇帝你该限制一下丞相了。>
而无论是唐朝的分化,还是明朝的内阁,这些人依然在执行丞相的职责,那就容易出现权臣,尤其是某些人得到皇帝的支持后。>
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每一个臣子都特别好,>
而现在张氏的话直接打碎了大家的想法,什么鬼,凭什么?凭什么你麾下的臣子都特别好。>
………>
女皇帝—>
“张氏,虽然咱们两个都是女人,不应该出现女人为难女人的情况,但我还是想说,我真的不信。”>
“凭啥你那一朝的臣子都那么好,对你们皇帝忠心还不矫情,偶尔能纵容皇帝的小脾气。”>
“不服气。”>
“即使是许敬宗那种人,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吓人,群里竟都是古代大佬】最新更新章节〖第218章 二百一十六对丞相制度的不满〗地址https://wap.xbqg99.net/335/33515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