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203章 基本逻辑(2/4)

,大都督府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朱厚照的这份诏书其实更多的还是安张延龄的心,表达他对于张延龄收复河套,打击鞑子的感激之情。以此来强调他不会食言,让张延龄能够对自己放心的一种举动。朱厚照其实也并没有着手进行大都督府的重新建立的准备,也并没有同其他人谈及此事。这件事知道的人还很少,便是因为朱厚照其实尚在犹豫之中。

但是,这份诏书的存在,却在此刻给了张延龄一个行动的理由和凭据。让张延龄今日的行动有了法理上的支撑。朱厚照既然已经任命张延龄为大都督,且又承诺大都督将可以参与政务决断。那么在没有张延龄参与的情形的下,所有杨廷和安排的一切,在道理上是可以被称为无效的行为的。张延龄的阻止便不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而是有旨可依有法理可依的行为。便无可指谪。

文武百官们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皇上的诏书是真的,但是凭借着这封诏书却也不能完全推翻朝廷上下的决定。毕竟这件事发生的太过突然。朱厚照生前并未有只言片语的提及。

如果说按照遗诏所言,大都督府重设,张延龄为大都督,并且主持朝政大局的话。那么其他衙门的官员算什么?又无正式裁撤和改革衙门机构的圣旨,突然间便权力转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这封遗诏的内容来行事,便会造成大明朝廷的军政权力的混乱。内阁外廷各衙门又没有被裁撤,他们的职权又没有被剥夺,现在又冒出来个大都督府。这岂不是一场混乱。

杨廷和皱眉沉思着,本来他已经想好了,今日这件事自己已经占据了道义上的上风,同时也占据了实力上的上风。很快自己便会集结相关人等,商议决定针对张延龄的清算。但是这突然冒出来的遗诏赋予了张延龄今日所为的权力,让事情变得麻烦了起来。

不承认遗诏的内容是不可能的,那可是朱厚照的诏书,在情感和法理上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太后懿旨也是不能比的。此刻的情势当顺水推舟,谋求下一步行动,而非其他。

眼下能做的,或许便是暂且妥协,行缓兵之计。

杨廷和心念电转,很快做出了决定。对于弑君之后的一系列行动,杨廷和其实经过了太多的谋划和思考。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突发事件的预案,他都基本上考虑到了。

虽然对于朱厚照临死之前的这份诏书,杨廷和并不知情,也有些不知所措。但是谋划应对一件事的底层逻辑是大同小异的,只要目的不变,其实对于突然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不影响预案的应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