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剪报(1/2)
张爱嘉做面条的手艺还真不错,几个人尝过之后,纷纷赞不绝口。
“夸人也要夸对地方,你们啊,都没说到点子上去。”沈冲前世东奔西走跑业务,吃过不少地方美食,他用筷子搅了一下碗里的面条,说道:“很多地方都有炸酱面,山东有,河北有,广东也有,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著名,不过呢,山西号称天下面食第一,炸酱面自然别有特色,它讲究酱、面、肉不分家,肉末包着酱,酱包着面,面酱均匀,吃起来口口香。”
“你就一贪吃鬼”张爱嘉笑盈盈的白了他一眼,说道:“不过你还真说对了,我以前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就这么说的。”
“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和上次在北京吃的不一样呢。”莉莉恍然,说道:“北京的酱汁很浓,而且肉丁大一点,上面带皮,张姐的这个比较稀,肉丁小,不带皮,不过一样很香,很好吃。”
“沈先生不愧是大才子。”陈坤厚笑着说道:“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这下又长见识了。”
“我别的不懂,就懂吃喝。”沈冲稀里哗啦的吃着面条,说道:“纯粹一饭桶。”
张爱嘉不满他的礼仪,说道:“你注意点形象。”
“都是朋友,要什么形象。”沈冲抬头看了看众人,说道:“吃面条,酣畅淋漓才够味,大家别斯文,赶紧吃,要是担心形象问题,咱们吃过之后,签个保密合同,谁说出去了,罚谁款”
满座皆笑,本来拘束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沈冲穿越之后,号施令惯了,自有一股气度,再加上传奇的经历和海量的财富,以及各色各样的离奇传闻,让他带上了高深莫测的光环,不要说同龄人,即使四五十岁的职场老将,在他面前也不敢拿大,因此走到哪,哪里冷场,他只好时常开点无伤大雅的小玩笑,消除这种疏离感,否则一辈子别想交朋友了。
“,你找到合意的歌没有?”
“找了一天,没找到合意的。”张国荣看了看沈冲,说道:“沈先生说他打算写一。”
张爱嘉惊喜,立刻问道:“真的?你不是说封笔了么?”
“我还说过天天锻炼,每天跑十里路呢。”沈冲嘿嘿于笑,说道:“其实我已经江郎才尽了,说不定写的东西,你都看不上。”
“快吃快吃。”张爱嘉连声催促,说道:“吃完了就去写。”
“哪有你这么急的,好歹让我先看看你拍的样片啊。”沈冲拖延,说道:“再说你当写歌和写报告一样啊,说写就能写。”
“你不是三步成诗,七步成歌吗?”
“写歌也要有情绪嘛,要有感而。”沈冲胡搅蛮缠,说道:“人家曹植也是刀架到脖子上了,才七步成诗的,我现在面对一碗美味面条,就是走一百步,也只会流口水。”
莉莉吃吃而笑,差点把面条喷出来了,引的众人笑声一片,气氛算是彻底的好了。
沈冲是真不讲究,一口气吃完面条,然后心满意足的坐在那,一边用勺子吃着水果沙拉,一边开始挨个闲聊。
“。”他先问张国荣,说道:“你的合约问题,丽的电视给答复了没?”
“给了,他们同意以后按部头签合约。”张国荣很绅士的放下筷子,笑着说道:“我按照沈先生的建议,和他们签了三部电视剧。”
“那就好。”沈冲点头,说道:“部头约轻松一点,不用去应付那些乱七刊载了赵丹的言全文,还以“让电影制度规范化法律化”为题,附了一篇长长的编者按,旗帜鲜明的支持电影立法。
《大众电影》每期销量高达六七百万册,影响力遍及全国,而动乱之中,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受到冲击,切肤之痛感觉犹在,因此赵丹的言论立刻引起了全民大讨论,除了《大众电影》,《电影艺术》等专业电影刊物之外,到了四月底,连《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民晚报》这种喉舌性质的全国大报都卷了进去。
这所有的报道中,沈冲最关注的是两篇文章,一篇是汪洋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电影艺术》上表的署名文章,他把沈冲在庆功晚宴上说的“电影和养鱼”的比喻拿了过去,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论述,其中主要观点是养鱼要有堤坝,因此政府应该给电影立法,而鱼有鲨鱼有金鱼,需要用渔网分开,因此电影应该分级……
文章字数不多,但份量极重,汪洋经营北影厂二十多年,是可以直接和文化部或者中宣部部长对话的人,在内地电影圈的地位,就仿佛后世的韩三平,而且他和夏衍是生死之交,因此他这篇文章,意义非凡。
而另一篇文章,则是《光明日报》刊登的读者来信,这封信不是个人写的,而是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一个剧组。
这个剧组在拍一部叫做《法庭内外》的电影,根据信中的介绍,这部电影的情节是这样的:温泉市革委会夏主任的司机许大槐酒后行车,撞死女体操运动员姜燕燕,法院女院长在调查过程中,现这是一桩掩盖在“交通事故”假象下的强奸杀人案,真正的凶手是夏主任的儿子夏欢,夏欢在侮辱女青年唐小素,并逼迫她自杀后,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章 剪报〗地址https://wap.xbqg99.net/35/3532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