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变化(1/2)
东方魅力大厦
卓伯棠站在大厦门口,看着龙飞凤舞的六个鎏金大字,忍不住用手摸了摸。
林年同见状,笑着问道:“怎么,想回来上班了?”
“当然了,你们在香港搞的如火如荼,我却只能在台湾做冷板凳。”卓伯棠摇了摇头,有些感慨的说道:“没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生了这么多变化。”
“是啊,一年之间,变化如此之大,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林年同也感慨了两句,然后试探着说道:“你既然想回来,不如找个机会跟沈先生申请一下?”
“再说吧。”卓伯棠举棋不定,一边朝大厦里走,一边说道:“其实台湾的工作又清闲又安逸,薪酬也和你一样高,按理说没什么不满意的,只不过台湾电影行业一团死水,呆在那地方闷得慌,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台湾现在还在戒严,政治高压。”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金像奖过后,很多人都以为台湾电影业会有大动作,现在都快9月了,连个水花都没看见,还是一切照旧,继续拍那些谈谈谈,谈恋爱,爱爱爱,爱美女的电影,我看明年的金像奖,台湾或许会颗粒无收。”
“也不至于吧,李行导演的《原乡人》就不错,上周我去看了,很精彩,应该会在金像奖上有所斩获,还有年初的《源》,也是很有深度和广度的电影,徐枫演的很出色,我很看好她拿奖。”
“一两部电影能起多大风浪?”卓伯棠叹息一声,说道:“《源》本来是时3o分钟的电影,为了迎合市场,硬是被缩短成时1o分钟,剪辑的乱七化中心搬走了?”
“搬到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了,那边场地大,剧组多,能实地教学。”林年同指了指左边的走廊,说道:“空出来的地方,现在免费借给几个新成立的协会办公用。”
“都什么协会?”
“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国际影评人协会,香港电影导演协会,香港专业摄影师协会,香港编剧家协会,香港电影动作与特技指导协会。”
卓伯棠被他一连串仿佛说相声一样报名逗乐了,笑着说道:“真够厉害的,香港拍了六七十年的电影,从来没出现过什么协会,现在一下出现这么多”
“香港电影以前一盘散沙,公司互相拆台,艺人争风吃醋,根本组织不起来,沈先生借着金像奖的机会,站出来把所有人都约在一起谈,他带头,于是就搞起来了,明年金像奖,这几个协会会评选一些专业奖。”
“《三国演义》里说蛇无头不行,兵无头自乱,沈先生做事大气,眼界又高,愿意出来当领头羊,是香港电影的幸事。”卓伯棠在进电梯之前,又指了指右边,问道:“那边呢?”
“那边是‘魅友,俱乐部,东方魅力之友,简称魅友,是东方魅力电影公司影迷集会搞活动的地方,前阵子刚成立的,现在还不到一个月,就有上万的会员了,对公司形象和电影宣传都有很大助益。”
“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创意。”
两人闲聊着上了三楼,进了《第一电影评论》编辑部,卓伯棠扫了一眼,然后笑着说道:“呵这么自由。”
确实自由……
桌子有的横有的竖,椅子有的大有的小,有人西装革履,有人恤短裤,有人在埋头奋笔疾书,有人在踱步念念有词,处处显露着轻松随意的气氛,和传统刻板而又严肃的办公室迥然不同……
“沈先生说只要能按时交稿,随便怎么折腾都行,所以我也懒得管他们。”林年同拉开总编室的门,请卓伯棠进去,问道:“随便坐,喝茶还是咖啡?”
“咖啡好了。”卓伯棠没有坐,而是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乱七稿,说道:“你知道的,去年年初,沈先生提出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概念,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年多来,香港电影生了很多变化,新人辈出,佳片不断,所以金像奖过后,我们准备搞个总结特刊,这是沈先生写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与类型电影的演化》,你看看。”
卓伯棠放下咖啡杯,接过文稿,问道:“沈先生亲自写的?”
“是的,前天一回到香港就交给我了。”林年同在他身边坐下,说道:“写的很好,立意很高,既总结了过去,又前瞻了未来,对香港电影甚至整个华语电影都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准备拿它作为特刊的压轴篇。”
卓伯棠翻开文稿,凝神细看。
这篇文稿很长,前半部分是总结1979年以来的香港电影新浪潮种种现象,后半部分则是在讨论电影类型化的问题
“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使香港迅从传统社会向大众社会转变,个人自由程度的扩展以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都进一步要求个性的舒张和 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所以观众渴求极度张扬的⊥欢式,的娱乐活动,传统电影所具有的个人性、真实性、启蒙性、批判性、艺术性等特征,已经被大众文化的下列特征所取代——重复化、标准化、娱乐化、商品化、世俗化……”(注)
“如何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三章 变化〗地址https://wap.xbqg99.net/35/35329/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