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层层加码,成效初显(2/3)

作为第一次的开科考试,其实背后站着的就是朱由检,不如说是皇帝陛下直接撸起袖子下场监考。

当然朱由检也是准备这么做的,此次科举考试将维持三天,但每天只考一科,分为时事、杂学、浅谈三块来开考。

远处恐怕有困难,但巡视直隶考试还是很简单的,所以赵祎延更是不敢耽误。

立刻下令,将原本准备迎接旧制科举的官员们都召集起来,包括了下辖各个县城的主要官员,不过与其他接到圣旨地方不一样的是。

赵祎延还耍了个小聪明,他不仅召集了官员,还召集了各个府内有名书院的老师们,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此次考试的消息传递下去。

不只是传递给各个衙门地方,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下面的所有学生,所有为了考科举而准备了不知道多少寒窗的学生们,苦读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状元及第,走马上任为官一方或高居朝堂之上吗?

而作为第一次考试,当地考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当地父母官的风评和考核。

这是旧制就有的事情了,在这一点上朱由检并没有改变,甚至进行了加码。

当地若是有考生能够连过三关被翰林院录用或被朱由检组建的新式学院录取,都将获得由朱由检亲赐的“有教一方”的金字牌匾。

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奖励,但是谁都知道,这牌匾的意义,这可是天子墨宝。

可以说获此殊荣之后不说以后为官平步青云,也能够在同僚之间抬得起头啊。

不然人家都有,就你没有?

是你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有问题,别说什么你下辖的士子比之其他地方的官员有差距,所以没有连过三科。

那各个地方都是以当地考生人数和考试情况单独划线的,何况乡试还是你自己在州府内组织的,成绩差强人意你给谁说这理由去?

就这样在如此的荣誉激励下,各个地方的官员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玩了命的进行宣传,原本还有不少人看不清楚形势。

觉得这有可能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兴起,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差不多组织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士子去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

没想到各个地方为政的官员可不答应,上面的官员无比上心,底下的官员就也逐渐开始坐不住了。

直到演变到最后,消息传到朱由检的耳朵里的时候。

下面的官员已经不是说是否重视的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