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宁江变化(1/2)
宁江码头。
比起叶依若出发的时候,这里更宽敞了,岸边的泊位更多了,江面上的大船小船也密密麻麻,往来的渔船密集了许多,岸上还有许多穿着文士长衫,扎着书生巾,手中摇着折扇的读书人。
只是比起这群人,宁江码头上还有很多穿着怪异服饰的年轻人。
说怪异,是因为这些年轻人身上穿的衣服有点古怪,跟大家习以为常的华夏衣衫不同。
既没有长袖大褂,也没有上衣下裳,甚至都抛弃了束发。
他们上身穿的是贴身的短褂,下身是两条腿的裤子,就像是人们就寝时穿的内衣。
就连头发也都剔成了紧贴头皮的短发,跟出家的和尚似的。
对于这种衣衫服饰,人们褒贬不一。
贬斥的人大都是传统读书人,他们信奉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赞成的人则认为这是效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锐意革新的象征,而且穿传统的服饰干活非常不方便,反对新服饰的肯定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富家少爷。
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逐渐成了长衫派、短衣派。
双方各执一词,隔三差五就要辩一辩。
在街头辩论,在茶馆辩论,在戏院辩论。
唯一和谐的就是青楼技院,因为进这里的都是有钱有闲的大少爷,那些需要做工干活的穷苦子弟根本进不来这里。
渐渐地,长衫派就将青楼当做集会地点,经常在这里吟诗赋词,谈论家国大事,或者为歌姬舞女们画像、谱曲,同时不忘贬低一下短衣派。
短衣派则在码头、仓库、工坊、船行等地聚集,每当休工之后聚在一起,打着煤油灯夜读,给不识字的工友们开课启蒙,教授他们简单的文字。
上完课,还有人将一些古籍中的故事传说编成通俗易懂的市井故事,给大家讲出来,图一乐子。
很多有家有口的工匠下工之后都是着急忙慌的回到家中,吃过饭后洗把脸就赶紧回到工地、工坊,掏出巴掌大的小本本,用炭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也有些潜心做学问的短衣派学生在藏书阁聚集,坐在一起高谈阔论,待到月明星稀之时才离开藏书阁,在街边小摊上吃一碗馄炖,喝一碗赖鱼汤。
身为叶家家主,叶天信对这一切都心知肚明,一清二楚,可是叶天信也没有办法。
女儿女婿都不在家,大事小事都只能自己拿主意,而自己偏偏又不是个拿主意的料。
读书人的事,自己不懂,根本插不上话。
无奈之下,叶天信只能找大儒问策,大儒却只是捋着胡须不说话。
“大儒,这长衫派和短衣派的嫌隙越来越深,我怕这么下去他们会打起来啊。”
大儒笑了笑,“打起来好啊,论嘴皮子谁也不服谁,抡拳头就是了。”
叶天信瞠目结舌,这叫什么话啊,唯恐天下不乱嘛,这还是当世大儒吗?
大儒看了一眼叶天信,问道:“你看看东部沿海的倭寇,他们兴风作浪的时候,书生在哪?真正去平定倭寇的,都是一些大字不识的山民。你再看看北边的胡人,边军大营里有几个吟诗的书生,不都是大字不识的杀材么。”
搁下书本,大儒叹了口气,“读书人都是读书读傻了,以为靠嘴皮子就能让人信服,让人低头,让人折腰。却不知道,人家手里有刀把子。打吧,打一架他们就明白了。”
听到这话,叶天信是一个头两个大。
什么跟什么啊。
出了大儒的门叶天信就去找叶林氏。
毕竟叶氏学堂是叶林氏办的,这些学生的衣食住行也都是叶天信管着,不说别的,这个短衫就是叶林氏发明的。
“夫人,你能不能把那个什么短衫换回去哦,这些学生一个个都奇装异服的,像什么事啊。还有那头发,怎么能说剃光就剃光,什么样子啊。”
叶天信跳着脚继续说道:“哎呦,你不知道啊,我现在看着叶氏学堂的学生就浑身不自在啊,我这脸上没光啊。这要是传到外面去,我们叶家的脸可丢尽了。”
叶林氏心里也有些不安。
毕竟制作短衫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堂里穿,比起长衫,短衫用料少,缝纫方便,穿着轻便洗着方便。
在叶氏学堂读书的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稍微好一点的还能穿个补丁衣裳,即便补丁摞补丁,小了拆开再改大,可也比那些光着屁股,衣衫褴褛的孩子强。
有的孩子就一件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结果第二天下雨,衣裳没干,就这么穿着湿哒哒的衣服上学堂,然后就进医馆。
还有学生经常收错衣服,有的是粗心,有的就是故意了,隔三差五就有几个偷衣服被失主逮住,然后当众扒光衣服。
有一次闹得凶了,把偷衣服的学生剃了个光头,为此还闹得那几个生上吊,还好被室友救回来了。
说白了都是衣服闹得,叶林氏心中一想,干脆给学生们统一制作衣服好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天降神婿】最新更新章节〖第322章 宁江变化〗地址https://wap.xbqg99.net/399/39974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