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新的粒子(1/2)

有两个著名实验,一个叫做双缝干涉实验,一个叫做薛定谔的猫。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家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

牛顿认为,光是直线传播,还会反射,那它一定是粒子。

但光有干涉现象,两束光交叉就会产生干涉条纹,自此两派产生很大分歧。

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出现。

如果光是粒子,那么它通过两道狭缝,只会出现狭缝对应的两条杠。

如果光是波,那么它通过两道狭缝,会像是水波一样,两个产生干涉,形成明暗交织的斑马线,多道杠。

实验结果出现,屏幕留下多道条纹,认为光是波。

波动派欢欣鼓舞,粒子派坐不住了,说实验不严谨,光的粒子应该一颗一颗发射出去,一股脑的发射,可能在出枪膛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干涉。

实验升级了。

光子枪,切换成了点射模式。

每次只发射一颗光子,狭缝每次也只有一颗光子通过。

这样就不会和其它光子发生干涉了。

按理说,这样,屏幕上应该出现两个平行条纹,但实验结果却大跌眼镜。

明暗交织的斑马线,多道杠,再次出现。

这怎么可能?

单个光子,不是从左边狭缝过去,就是从右边狭缝过去,怎么产生干涉行为的?

难道是一颗光子穿过双缝的时候,会分裂成两个?

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

事情变复杂了,抱着这些疑问,物理学家们在双缝前面安装了一个高速摄影机,观察光子是通过哪道缝隙,怎么发生干涉的。

意外发生了,光展现出了粒子性质,屏幕上出现了两道杠。

光子好像知道,自己被摄像机观察,出现了另一种结果?

摄像机移除,光子又出现了条纹斑马线,安装,又是两条杠。

好狡猾。

又进行了延迟双缝干涉实验,结果依然如此。

实验到这里,光是粒子还是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它的性质竟然取决于你是否在观察它?

恐惧,包裹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

难道,光拥有智慧?

或者有什么大恐怖,在和人类开玩笑?

直到科学家们提出哥本哈根诠释,量子叠加态,被测量就会发生改变,不测量,它就是叠加态,两种可能都有。

比如看孩子写作业,观察他,他是写作业的,我不看,他就是玩游戏写作业两种叠加态。

还有一个著名实验,薛定谔的猫,是关于量子理论的一个理想实验。

猫放入封闭的盒子,盒子里安装了放射性原子核和氢化物装置。

放射性元素在1小时内有50%可能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就会触发氢化物装置,杀死猫,没有发生衰变,猫就会活着。

根据量子力学,在没有打开盒子之前,放射性元素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

当盒子打开后,我们只能看到已衰变的核子和死猫,还有未衰变的核子和活猫,两种情况各占五成。

这么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在物理学家眼中,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在盒子没有打开之前,猫是一个叠加态,处于生死之间。

猫既可以是活着的,也可以是死的?

太滑稽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有观测,否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iquai.o

但这却使微观不确定性,变为了宏观不确定性。

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猫又是活,又是死,明显违背了逻辑思维。

这只猫被提出后,就像是噩梦一样,搅动的物理学家们不得安宁。

爱因斯坦就非常反对,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不承认非本征态之说。

他认为,一定会有一个内在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检验这种内在真实,但没有完成研究就去世了。

二十世纪,量子力学是最有成就的科学之一,也是最备受争议的科学之一。

它的不确定性,备受争议。

我们无法预知一个微观粒子未来状态,甚至出现平行宇宙论,但量子力学的种种表现,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玩掷骰子。

台下众研究人员,听着台上之人上课。

刚开始,还是能听懂的,毕竟是这个领域的。

但是,越到后面,怎么越来越玄乎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是随机的?

因果律不成立,有可能先有结果,再有原因?

但是,他说的1999年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又如何解释呢?

这个历史上最恐怖,最诡异,颠覆因果律的实验,怎么解释?

世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初三学渣获诺奖,能上高中吗?】最新更新章节〖第215章 新的粒子〗地址https://wap.xbqg99.net/400/40075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