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王培根为妻谋前程(1/2)
1979年的十月一日,王培根和另外三位同学一起回家过国庆。
此时,村里原来的书记云根已经调到公社里工作,村里换了新的书记,也是一位转业军人,和顾花娥还有点亲戚关系。
王家在这国庆休息期间,就请了村里几个干部吃了顿饭,说是感谢大家这一年来对王家的照顾,其实就是和大家联络联络感情。
几杯老酒一喝,王家的下酒菜又特别好,几人就都有点兴奋。
对王培根读大学的事特别感兴趣,追着问王培根在大学的事情。
王培根也不客气,就和大家聊在学校的事情:“学习方面因为分学科,我们中文系的就学和语文有关的知识,课业蛮轻松的。
有劳动课的,还要去乡下参加农忙呢,不过我们这批人都干惯了的,没什么。
同学之间条件相差蛮大的,有的家里人给的钱比较多,经常下馆子;有的家里条件差,用两个饭盒蒸饭,一个是晚饭时吃,一个当宵夜吃,人家宵夜吃水果、饼干、面包,他吃点白饭。
最开心是接到家里人的来信,我家小美给我写过几封,都珍藏着呢。
和女同学关系?挺好的,我们的被子是她们帮忙洗的、缝的,她们饭票吃不完还会送给我们。
男女关系?大学是禁止谈恋爱的,象我们有家的,谁会违反规定?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小年轻?谁去关注他们啊,真不清楚,再说人家要谈也是偷偷谈,哪会让你看出来。
我平时很忙的。学校就一个校医,我到学校不久就被他找去帮忙了,下了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呆在医务室。
其他人?各有事情忙碌,老李和老金是在图书馆帮忙,老张一直在写呢,发表了几篇,所以这学期开学跟我说没问家里要钱,他自己挣稿费。
还有的同学,因为专业等问题,公社里还要请回去指导工作。
象我政治大课同桌,江阴的,就在厂里挂了个顾问的职。
他们那里开了一家塑料包装厂,听说是他妈妈那边的亲戚从香城过来投资的,他是挂了个顾问的职。
他还问我要不要在我们这边开个分厂呢。”
来了来了,小美心想,爸爸的饵丢出来了。
果然,村里几个领导眼睛都绿了。
小美一边心里暗笑,一边眼睁睁看着几个领导互相之间打着眼色,这眉眼官司公开透明,简直没法看。
书记菊生问道:“小姨父,真的能在我们村开个分厂?”说完给王培根敬了一杯酒。
这小姨父是随了顾花娥那边叫的,她妈妈是顾花娥拐了七八拐的表姐。
农村就是这样,七拐八拐的,都是亲戚。
王培根看上去已经有点喝醉的样子,舌头都大了:“我没答应也没有拒绝,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花娥又一天到晚在田里忙,我心疼的很,就想着这两年太太平平过日子,等我毕业了,回公社教书了,也能照应家里。”
这倒是大实话,王家人就是这么认为的,静等时机到来。
可菊生几人不这样想啊,去年那场会议后,今年各村都发生了变化,有的村办起了汽水厂,有的村和沪市大厂合作,办起了糖果厂,听说舟山村要恢复核雕厂,还听说旺坊村要办一个很大的印染厂……
这些厂一办,这集体经济一下子就上去了。
可是田泾村一点动静也没有,村干部也在想办法办厂,可就是没有结果,愁死了。
王培根这么一说,这不是瞌睡送来了枕头吗?村干部们就像恶狼看见了小羊羔,死命咬着就不舍得松口。
可是,大舌头的王培根,已经醉的不行不行的了,反复就是那么几句,后来干脆头趴桌上,打起了呼噜。
干部们一看今天也谈不成什么了,就告辞离开。
也不回家,一路往大队部走去。
就王培根提出的这事进行深度探讨,一致认为要把这事搞成。
有人就提出,王培根反复讲那几句话是不是有什么含义,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对啊,王培根怎么老说顾花娥在地里的事。
聪明的就恍然大悟:“他给村里谋这么大的事,我们确实应该先帮他把后顾之忧解决。”
这下大家都七嘴八舌起来,很快地,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让顾花娥做赤脚医生。
她本来就是村里的产婆,跟医多少搭点边;村里目前就一个赤脚医生,按公社的要求,缺一个,这回正好补上;王培根医术了得,除了培养顾花娥,还可以在回公社教书后,把村里的疑难杂症交给他看。
啊哟,真是一举多得。
谁都没说是为了办厂,但谁都知道,就是为了办厂。
第二天一早,书记和几个手下就去王家讲了这事。
王培根呼出的气还是酒气,闻言不好意思道:“真是让大家费心,照顾我家花娥,我先代她谢谢各位。你们放心,我肯定督促她好好学习,学会了在村里为大家服务。我呢,这半年还在虞山上学,等明年回来实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家的后院通现代】最新更新章节〖第159章 王培根为妻谋前程〗地址https://wap.xbqg99.net/405/40552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