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 搬迁方案(1/2)

大家一起走到望云楼前,发现这里的大门口还多了一块牌子,「渝州市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原来这里是文保工作组临时的办公地点。

李老三和林婉秋看样子已经不止来过一次,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非常熟悉了。

在李老三的引荐下,周至才知道这个牌子底下的人员构成有点复杂,包括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渝州文物局,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以及峡江文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大家都在此联合办公。

作为有钱有力量的民间最大的专项基金会,三峡文保基金会在这里也算是非常有面子,大家约好今天在这里,为基金会介绍桓侯庙的文保工作进展。

峡江文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渝州市文物局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建起来的,任务就是负责几处国家级重要古迹的搬迁工作。

经理陈晓林就是这次工作进展的介绍人。

「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一九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渝州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

「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后,水位将提升到一百三十五米,而桓侯庙的屋基最低处,只有一百三十米,也就是说如果不搬迁的话,庙宇一层半都将被淹没,因此搬迁就是必须的动作。」

「有了三峡文保基金提供的考察资金,我们的选址考察工作得以提前五年开始,我在这里也代表国家文物局保护司,渝州文物局,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基金会的同仁们表示万分的感谢。」

「陈经理太客气了,这是全民族的大事,能在其中出一份力,当然让我们倍感光荣。」李老三现在说起场面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那这个

「保护司孟司长,市文物局王局长,还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崔主任,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将桓侯庙新址确定在云阳新县城对岸的盘石镇龙安村10组秦家院子,是非常合适的。」

「这里的原址只有二十七亩多,但是本着‘搬旧如旧"和‘着眼发展"的原则,我们将新址一期定为五十五亩,如果可能的话,二期还会扩大到一百二十六亩。」

「确立在那个位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负责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崔主任便适时地接过了话题:「根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制定出的《张飞庙保护方案》,张飞庙搬迁保护必须突出对原有环境的再现和文化价值的保护。」

「因此,新张飞庙的地形环境是张飞庙搬迁工程成败的基础。」

「张飞庙最大的地形特点是依山、临江、座岩,」崔主任说道:「龙安村云阳县城隔江相望,不管是山体角度,规模,地形,都和这里非常相似。」

「另外那里离这里只有三十公里,离县城就更近,距离合适,有公路通到村子里,要连接到新址,我们只需要修建六百米的新路,能够节省大量的基建成本。」

「有点意思呢。」周至笑道:「三十公里,倒让我想起一个这儿的典故。」

「什么典故?」李老三对这娃肚皮里的典故好奇得很,一来好奇典故本身,二来好奇这娃的肚皮里怎么就能装得下这么多典故。

「相传这里兴盛的原因,除了张飞忠义为人敬仰以外,还因为他在此地的神灵经常护佑过往的船只,每每送顺风三十里。于是后人便在庙里建一亭阁,上书‘助我清风",亭曰‘助风阁"。」

「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板都要到张王庙祭拜,祈愿平安。即便是现在,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和臣不拜武将"。」

「结果当晚逆风顿起,张鹏翮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船只已经不在原地,给吹回到了来程三十里处!」

「张鹏翮这才深感敬畏,备齐三牲三果进庙参拜,此后当真就一帆风顺。」

「待到省亲回来,张鹏翮专门为此赋诗一首:‘铜锣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顺风。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镇崆峒。"」

「刻有此诗的石碑还镶嵌在助风阁内的墙壁上呢。」周至笑道:「这顺风三十里,逆风三十里,加起来刚好等于旧庙和新庙之间的距离,真不知道该说是巧合还是天意了……」

给周至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当真神奇,李老三更是双手合什,对空拜上了。

崔主任工科大拿,主打一个「人定胜天」,有点见不惯港岛人迷信的做派,接着说道:「当然新址也不是绝对的理想,因为通过地质勘探,我们发现新址的岩层较浅,不能用自然岩层来抬高张飞庙的建筑物。」

「那这怎么办?」周至问道。

「为了不破坏张飞庙‘座岩"的风格,我们在新的规划中,决定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浇筑一道高十物修复室、拓片室、库房等;第二层为文物陈列室、民风民俗展厅等;第三层为文物展厅、三国故事陈列厅等。」

「建成后除了第一层的工作区,第二、第三层将对外开放。」

「外观上,我们会对人造岩坎用天然的石材进行修饰,并复制张飞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乘风而起】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 搬迁方案〗地址https://wap.xbqg99.net/417/417599/1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