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519 晋商2(2/3)

件事,从内地购买粮食再运到边关损耗还是有点大,于是就尝试着雇佣流民在边关附近开荒种地,玩起了自产自销,称之为商屯。

这么一来大部分竞争对手很快就被成本给打趴下了,谁也不敢或者不愿意跑到山西去开荒种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陕西商人就形成了垄断,几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边镇的后勤补给业务。

他们除了种地,还拿着巨额资金去全国各地转悠,哪里夏收粮价低、秋收米价低,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大量采购粮食之后运回山西陕西贮存起来,为此还在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挖了成千上万口窑洞,专门用来存储粮食。

据说赶上气候合适,恒温干燥的窑洞可以让粮食存放十多年不变质。待到粮价高涨的时候,这些陈粮就会被拿出来按照当时的粮价换算成盐茶,有效提高了利润空间。

其实洪涛并不反对这么做,除了公权之外,法不禁即可为,很合理。如果觉得山西商人赚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时修改法律,比如严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陈粮冲抵什么的。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为激进,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手里的银子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当搬运工了,开始在朝廷里寻找官方代理人。这下把原本还相对公平的交易变成了钱权之间的互利互换,与江浙地区的官僚资本异曲同工。

而有了权力的撑腰,并没让晋商集团心满意足,反而变本加厉起来。因为保护伞不是白来的,是用真金白银换的。换句话讲,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进了朝廷官员的荷包。

财富本身并没坏处,权力本身也不是恶魔,但这两种东西就像助燃剂和可燃物,只要碰到一起,再加上人,必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能量是不可控的,结果自然是摧毁。

晋商就是这样,他们为了弥补利润上的损失,就得想办法挣更多钱。可边军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盐和茶的获取量也是大致相同的,无法大幅提高利润。

既然从开中法里得不到更多,那就扩展业务呗,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边境贸易。大明朝廷为了有效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把双边贸易当成了经济武器,主动控制出口量。

而北方游牧民族对茶、布匹、铁器、粮食等物资向来是刚需,他们绝大多数的南侵行为都是为了从汉人手里抢夺这些东西,缺少了真影响生活。

可是这些物资恰恰又被大明朝廷禁止随意出口,看,有人拼命想要,有人货源充足,这不就形成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