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长安乱(1/3)
“陛下是并不看好现在的屯田?”荀彧问道。>
虽然他之前因为不均,确实造成了一些麻烦。>
但这件差事在荀彧自己看来,还是办的很不错的。>
这一望无垠,广袤的田野,便是最好的证明。>
结果却被皇帝一句话直接否定,他这心里听的就不是很舒畅了。>
“屯田之事,朕还是非常看好的。但供给百姓口粮,只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用,往后是绝对不能用的。”刘辩说道。>
若是不看好,他也就不至于费尽力气的去做这些事了。>
大锅饭的时代虽然刘辩自己没有经历过,但他在历史书上学过。>
那个年代,饿死了无数的人。>
“文若,你应当清楚,一个人给自己干活和给别人干活,一定会是两种态度。”刘辩语重心长的说道,“当他们知道自己这活不管干的是好还是坏,朝廷都会给他们发一日口粮的时候,他们干的活,一定会流于表面,只是简单的完成你所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
但人站的位置和角度不同,这些简单的道理,有时候就是看不到。>
荀彧思索片刻,看向刘辩的目光中顿时满是钦佩,“陛下之言,当真一针见血!”>
刘辩自己自然是没有这么狠辣的眼光的。>
真要说道一下,也只能感谢他曾经多看了两本书。>
士孙瑞在一侧纳闷的问道:“可是陛下,若不如此,我们该如何继续屯田?”>
“此事需要循序渐进,急不得。”刘辩也在思考此事,“先用奖惩的方式吧。”>
荀彧、士孙瑞:???>
刘辩说道:“京兆百姓舍弃家园,放弃田产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最为主要的还是接连不断的兵灾。百姓需要有一定自保的能力,此事你二人自行琢磨该以何种方式,闲时为兵,忙时为农,可以以朝廷的名义组建部曲,保护土地。”>
“只要百姓肯在此地留下来安心种地,起码第一步便已经是成功了。可以对做的好的百姓赏赐田产,对做的不好的百姓予以惩戒。”>
荀彧暗暗将皇帝所说的这件事记下,然后问道:“陛下,赏赐的田地是否应当有上限?”>
“自然是要有上限,按人口给与一定上限的田产赏赐之后,可以改为其他的赏赐。对于一个勤勤恳恳的百姓而言,朝廷能给与他的赏赐很多。”刘辩笑说道。>
这个上限空间,可不是一般的大。>
刘辩所想要的田地的最终形态,一定是百姓自主拓荒耕种,为朝廷缴纳一定的粮食,而不是由朝廷组织百姓耕种,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的。>
“不管是什么地方来的百姓,只要他们肯在此落户耕种,都应当给予方便。奖惩也并非是要你们一年只奖励某几个人,你们可以奖励很多的人,拿到田地的人,一定会成为没有拿到田地之人的榜样和标杆。”刘辩说道。>
“甚至你们还可以就近建宅子嘛,农闲之时,大家一起出力建造。但宅子依旧还是赏赐给那些做的好的人。牛羊等牲口,同样也是如此。”>
“你们不可能在往后的数年里一直蹲在此地盯着屯田,你们应该做的是在未来的几年后,让这里的百姓主动交粮给朝廷。”>
荀彧每次听皇帝说话,都能长一些新的见识。>
今天,他又长了。>
荀彧自认为自己对屯田之事,现在做的也算是驾轻就熟了。>
可一听皇帝说的这些,他忽然间意识到,原来屯田还能这么干。>
“陛下之言,令臣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荀彧心悦诚服的说道。>
这话听着好像就是马屁,可这还真是荀彧完全发自肺腑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屯田并不仅仅是屯田,能干的事情是很多的。当百姓开始为了自己的房子、田地,以及未来的前途开始拼命的时候,这里将再也不惧兵灾!”刘辩说道,“一座两万多人的屯田营,任谁也不敢轻视。”>
荀彧思绪万千,皇帝这一番话让他联想到了很多的东西。>
但他还需要好好的思索整理一下。>
刘辩在田野里转了一圈之后,重新回到了寨子里。>
这座完全依照军营形势建造的寨子,便是荀彧屯田营的大本营。>
荀彧的思路其实还是挺好的。>
将流民收拢到一起,一个寨子,一个寨子的建。>
在整个京兆尹死气沉沉的荒芜氛围中,这里算得上是实打实的希望田野了。>
刘辩的晚餐依旧是羊肉。>
只不过这一次是烤的。>
刘辩坐镇指挥,英林当了一把大厨,荀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兴复汉室,从诛杀十常侍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42章 长安乱〗地址https://wap.xbqg99.net/465/4653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