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 起风来(1/5)

文化以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为己任,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被提倡的态度。 从阶级关系来看,当民众们对自己很满意时,谁来替统治者卖命地干活?

看来,通过塑造成功形象,制造等级差异,普遍营造“你还不够好”的信念,是统治者对个体的御心术。吊诡的是,社会又要求个体能“自尊、自爱、自信”,社会意识与社会潜意识的分裂可见一斑。

过度在意别人评价,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强大的张力。一般来说,幼时很少得到肯定与赞赏的孩子,或者经常被批评与贬低的孩子,比如那个女孩,容易出现苛刻的理想自我。

因为当现实自我无法被肯定时,便只能通过理想自我来实现它,这相当于自恋需要的延迟满足。相反,一个幼时经常得到适度肯定的孩子,则会形成有弹性的自我理想,这些人能更多的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

成长过程中理想化父母的缺失也会导致理想自我的苛刻。当一个人的父母是没有地位的、无法自控的、懒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时,难免会使他的理想化双亲需要受到创伤,从而执着于原始的理想化状态,无法转化为健康的自我理想。

为了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一个人会不断的试图得到好评来缓解理想自我的压力,不断地讨好理想自我。所以这些人会非常贪婪别人的好评,非常害怕差评。

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让天平摆向现实自我这一端,去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

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

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这种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是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是自谦。

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并为此而感激,这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与习惯。

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是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

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来说,永远是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神枪泣血】最新更新章节〖第九百七十五章 起风来〗地址https://wap.xbqg99.net/5/5310/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