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九章 闲聊突觉,现黑线(2/4)

农奔”,“普农”的意思是“山”,“奔”是一位老大妈的名字。

关于金边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6oo多年前,在四臂湾畔住着一位妇女,人们都叫她“敦奔”。她生活富裕,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1372年的一天,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待到雨过天晴,敦奔大妈到河边打水,看见一棵大戈基树在水面上盘旋。

敦奔看到这一幕之后,赶紧招呼邻居,用绳索拴住大树,拖上河岸。

她在打水冲洗大树上的污泥时,现树上有一个洞,里面有4尊铜铸佛像和1尊石神像。那尊神像站立着,一手握大棒,一手执法螺,头上挽着髻。

她和邻居们纷纷都认为这是天赐之物,便将佛像和神像恭恭敬敬地迎回奔家中,盖了一座小棚,暂时供奉起来。

接着,敦奔又号召邻居们把她家西面的一座小山加高,将戈基树锯成柱子,在山顶建起一座寺庙,把4尊铜佛像供在庙里。

把石神像供在东山脚下的一个座位上。

并请僧侣来住在西山脚下。这座寺庙,人们称之为“敦奔山寺”(瓦普农敦奔),如今称为塔仔山(瓦普农)。那个村庄,就称为“金边”(普农奔)。

金边市就是在这个村庄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今天的塔仔山上建有佛塔和寺庙,上山的入口处有两个石刻的七头蛇神及怪鸟、狮子、佛像等。

那里是金边市的制高点,登上山颠可以俯瞰整个金边。

在柬埔寨历史上,曾经两次定都金边。1431年,由于不堪忍受暹罗(今泰国)的侵犯,高棉王国蓬黑阿?亚特国王放弃了都城吴哥,到斯雷索秋省的巴山建立王宫。

巴山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袭。因此,1434年,蓬黑阿?亚特国王离开巴山王宫,到金边建都。迁都金边后,蓬黑阿?亚特国王进行了许多建设,修筑了王宫,加高了塔仔山,建造了6座佛寺,填平了低地,开挖了运河,使金边城初具规模,为后来金边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王室的分裂,至1497年,当时的国王又迁出了金边。其后37o年内,柬埔寨的都几经变动,直到1867年,诺罗敦国王才再次迁都金边。

金边有6座古佛寺和许多后来修建的佛寺,这些**肃穆的庙宇使金边成为柬埔寨的佛教中心。位于王宫北面约2oo米处洞里萨河边的乌那隆寺,是金边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它是柬埔寨佛教摩哈尼伽派僧王主持的佛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