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五章 纸扎童子,撒帐钱(2/3)

祭祀那厕神紫姑了,厕神紫姑还有厕所当中的铜镜,都是用来镇压那红衣女鬼的,这舍管阿姨估计是想见自己的女儿,可不得拿东西祭祀一些厕神紫姑,让她通融一下,让她们母女相见……”

崔明丽说到这里又是一声的叹息,“阿姨真可怜,嗓子都快哭哑了,但是我们已经把她女儿给送走了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我吞了吞口水,也觉得无比尴尬,这当真是一个问题。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纸、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而若是用作丧葬的纸扎,则一般称之为‘冥器’。人死后进入冥国 ,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有冥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

一开始,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若论起源,则需追溯到尧虞舜时期,人们认为以活人为牺牲过于残暴,便束草拟人,名曰“刍灵”,经巫师念咒作法,以示具备人性,然后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杀人祭祀的野蛮迷信逐渐被“刍灵”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废除,改为木俑殉葬;秦汉以后,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渐代替了木俑。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所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的中元鬼节,又叫做盂兰盆节,便是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我还留意到,这放置在厕所门口的一对纸人童男童女,他们的身高还颇具特色,只见,他们的腿部和上半身丝毫不成比例,上半身特别长,下半身十分的短,这让人觉得这两个纸扎的童男童女有些类似我们日常所见的“侏儒”!

擦,这舍管阿姨真是厉害,单单这个细节都把握这么好,若是扎制的纸人为常人孩童身形的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