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宰驴之原来是他(1/2)

进入村庄,天佑才看清这缕炊烟原来从汤三娃家窑洞的烟囱中冒出。在汤三娃破败庄廓前的场围子里,围着三四个人正在忙乎着什么。他越发觉得奇怪了,汤三娃穷地叮当响,怎么可能这会儿做晚饭呢?

说起汤三娃,不得不说凤龙庄的汤姓。这汤姓的先人,原是董耀祖老祖太太的娘家后头,原来在汤池河那边居住。

说地更远一些,董耀祖的老祖太爷原本不是凤龙庄人,他们董家的老根子在义岗川的老董源。不知什么缘故,反正董老祖太爷来到凤龙庄定居下来。据说他为人精明圆滑,善于四方周全,得到凤龙庄王姓村人的认可,后来他经人撮合,娶了汤池河的汤姓女子为妻。

董耀祖老祖太太嫁给董耀祖老祖太爷之后,鉴于董家一户人力单薄,难免受人眼色,董老祖太爷便叫来了董老祖太太的一位同族亲堂兄弟,来凤龙庄家里帮忙扛工。

这汤姓族人的祖上,据说曾出来过一位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疆拓土的大将军。汤大将军长得如铁塔一般高大魁梧,力量赛过犍牛,人又豪气干云,善于在乱军中取敌酋之首,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颇得朱元璋的赏识,开国后自然得到了不少赏赐。可是后来朱元璋开了杀戒,大戮功臣,大将军也未能幸免。他的家里人为了躲过杀戮,一路西逃到了平襄境内,最后在汤池河安家,以给当地的大户人家扛工讨生活。

大将军的后人就这样在平襄一辈辈继承下来。他们遗传了大将军的良好基因,个个生地结实高大,孔武有力,天生一副好体魄。

那时凤龙庄人口本不多,冒顶梁上还有许多未经开垦的荒地。董老祖太爷与汤姓扛工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开荒地种粮食,渐渐积攒了一些家底。后来,董老祖太爷还为汤家这位舅子兄弟娶妻生子,汤家便也在凤龙庄定居下来。可是由于自己没有田土,加之又有着姻亲的关系,汤家先后两辈子人为董家扛工的传统没有变,一直传到这几辈子人,才略略有所改变。

汤姓的后人众多,现在已是凤龙庄的一支大姓。其中有一个后人名叫汤大山,他除了租种董耀祖家最好最肥沃的田土,在董耀祖大主事的那会,由于他办事精明,还兼着董耀祖家半个管家的事务,替董耀祖大催粮收租,赶牲口粜粮食。

汤大山的大哥俩口子,原先也是董耀祖家的长工,后来租种了董耀祖家的田土成了佃户。俩口子先后生了三个光头儿子大娃、二娃和三娃。老俩口省吃俭用,辛苦劳作,先后为大娃和二娃娶了小户人家的女子为妻。老大老二两个儿子成家后又各自生了娃娃,因家大人口多,老俩口便让大娃和二娃分家另过,独与三娃相依为命。

不久,老俩口终因积劳成疾,还未为三娃娶上媳妇,便双双亡故了,留下三娃一人守着破旧的老庄廓。

汤家这三兄弟中,大娃老成,二娃彪悍,三娃年龄虽不满二十,却最是勇猛。如今,兄弟三人都为董耀祖家扛长工,平日都在董耀祖家吃喝。大娃二娃家有妻小,家中的妻儿要吃饭,生火做饭烟囱冒烟是自然的事情,但三娃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一年之中天天冰锅冷灶,怎么会这时候冒烟呢?

天佑也想过去看看究竟,无奈肩头扛着粮食,手里还提着一副榆木鞍子,他不再多想,径直回到了家里。

进入自家院场,天佑刚将榆木鞍子挂到钉在驴圈边墙上的一个木橛子上,长工汤没话在屋中听到动静走了出来。他扛过天佑肩头的粮食,看见驴圈里空空荡荡,问道:“黑驴呢?”

天佑不愿说昨晚遇到了强人,免得汤没话把这事传给正德和王商氏听,让大和妈白白替他担心,便说:“跑了。”

汤没话惊奇地道:“跑了?怎么竟让驴跑了?怎么没找找啊?”

天佑故作平静地说:“牛马山上遇见野物惊了黑驴,再也没找着。”汤没话“唉”地叹了口气,扛着那袋粮食进院了。

天佑跟着进了院里,王商氏站在厨房檐下,见了他,急匆匆地走过来说:“天佑啊,你总算回来了,怎么这么久,娘可担心你啊。”

天佑把身上背着的褡裢解下来递给了王商氏,说:“娘,这不是没事么!褡裢里有柳叶装的给你和我大的吃食,赶紧取出来,别捂坏了。”随之,他听见客房里有人与正德说话的声音,便看着王商氏,问:“娘,家里来人了吗?”

王商氏看了客房一眼,低声说:“是你董家伯看你大来的,快进去向他请个好。”说完王商氏又问道:“柳叶一家都好着呢吧?”

天佑边走边说:“都好着呢,你小外孙都长大了呢。”

进了客房,天佑看见董耀祖正坐在椅子上,点着清油灯盏,捏着柴火棍儿,捧着那柄黄铜长把烟瓶抽水烟。天佑问候道:“董家伯来了!董家伯好。”说完看了董耀祖一眼。

董耀祖皮肤白净,面色红润,气势凛凛。他头戴狐皮长毛高顶子翻边棉缸帽,垂着一条乌黑麻花粗辫子,上身穿着圆襟黑缎子长袄,下身穿着黑漆皮质筒裤,脚蹬一双白底羊毛毡窝窝,活脱脱一个有钱有势的大东家。这么有势的主儿在家里,天佑顿觉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龙庄】最新更新章节〖第十章 宰驴之原来是他〗地址https://wap.xbqg99.net/90/903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