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商量之退位诏书(1/2)
莲花安顿举万举里和参珠三个孩子睡着之后,在厨房炕上就着油灯一边拉鞋底,一边等着天佑回来。这是莲花的一个习惯。只要天佑晚上有事出门没回家,她总会开着院门,一直等他回来才安歇。
天佑回家之后,便把董耀祖同意让出学地给牛书谨家耕种的事情,给莲花详细地说知道了。莲花听了也感到很高兴,说她明儿赶快去告诉牛夫人,让她和牛先生安心在学坊里住下,别为将来生计问题而发愁了。
俩人又围绕这事说了杂七杂八的一些话,最后决定把家里的牛粪猪粪鸡粪灰粪之类的农家肥,匀出一些来担到学地里。否则牛夫人光在学地里撒籽而不上肥料,到时候那地里恐怕不会有什么大收成。
至于耕种学地的畜力,今年只能用自家圈里的另外两头牛了,总不能让牛夫人一个人拉犁耕种吧?自然正德、王商氏、天佑和莲花一家人,都要一起下地帮牛夫人散粪撒籽犁地磨地了。
汤没话说的没错,两年三头牛。牛这种畜力,既能耕种又能下崽,确实是农家人的好牲口。天佑原来的那母牛,前前后后给他家下了成十只牛崽子。它们长地稍大点能犁地后,天佑就转手卖了出去,给他积攒了不少银钱。但那头母牛天佑至今让汤没话养着,已经很少犁地了。
一个家里的男人若想做些什么事情,而他的女人总是一味反对或者斤斤计较,这个家就缺乏起码的和谐,也会让这个男人的自信心受到伤害。在这一点上,莲花总是顺着天佑,让天佑在内心里始终充满着力量,他很感激莲花的通情达理和对自己各项主意的支持。
这次若不是牛书谨出了点儿意外,天佑本来打算给自己家里再多储备一些粮食的。这几年虽说有吃有穿有喝日子过得顺遂,但那个灾年还是让天佑饿怕了,这让他对粮食的珍爱,有时胜过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今自己这么一大家子人口,一旦遇上饥荒,挨饿的就不是自己一个人呐。
再加上牛书谨和姜瀚章给他说过的那些话,他总觉得家里不多储备些粮食,心里面不大踏实。哪朝哪代的皇帝退位时,天下没有发生过动乱呢?动乱的时候,最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而一旦没有粮食没有饭吃,大部分老百姓还不是死路一条呢!
所以,多储备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是天佑最近迫切想要做的事情。
当然,对自己的这个想法,天佑从没有向莲花表露过。他才是一家之主!向自己心爱的女人诉说自己的担忧,让她也跟着自己担惊受怕,这算什么事嘛!
天佑对莲花说:“明儿要去镇里看看孩子们,顺便要找大姐夫姜先生问些事情。”
莲花听了,嘴里埋怨天佑没及早告诉她这个事儿,手里却一点也没闲下。她放下鞋底,下炕穿了布鞋,往锅里舀了几瓢水,紧着烧水洗菜给孩子们做吃食。
天佑见莲花这个做法,心里也有些懊恼自己,忙走过去蹲到锅台下替莲花烧起柴来。俩人一直忙活到后半夜,给三个孩子做了一大堆的吃食,才各自回房睡了。
第二天天佑又起了个大早,上次去小学堂没见着姜瀚章,这次他打算看过孩子之后,要找姜瀚章好好向他说说牛家岔遇到的事情。现在镇里兵来过往,局势十分不明朗,乱兵一旦失控,后果就不堪设想。
他想要劝劝姜瀚章,就让小学堂放假一段时间,要不然孩子们待在镇里大人们都不放心呐。实在不行的话,干脆自己先管好自家的孩子,把水珠、举鹏和举程接到庄里先避一段时间。毕竟凤龙庄山高皇帝远,急了还可以钻到牛马山树林里躲一躲嘛。
天佑驾着牛车进城时,又在城门口接受了一番盘查。这次城门口盘查的巡警又增添了不少人手,对进出城门的行人盘查地格外仔细,显得如临大敌一般,这让天佑暗暗心惊。
进城路过县署衙门时,天佑看见衙门口一溜排开贴着几张大幅告示,许多人正围在下面观看。他觉得有些好奇,便喝住俩牛停下牛车,站起身子跳下去也凑到人堆里去看。
他先从右往左看,第一幅告示原来是《清帝退位诏书》。看着告示上面的字,天佑在心里默默念了起来。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龙庄】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二二章 商量之退位诏书〗地址https://wap.xbqg99.net/90/9036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