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真迹之学坊开学(1/2)
八月头上,天佑选了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牵了董耀祖的那匹枣红骡子,专程去碧玉关牛家岔请牛书谨先生。董耀祖安顿汤大山给骡子匹了一幅榆木鞍子,鞍子上铺着一件纯羊毛织就的新毡,好让牛书谨舒舒服服骑着骡子来庄里。
碧玉关距离凤龙庄,大约有三十多里路的脚程。天佑从凤龙庄出发到平襄镇后,沿大路一直往东走,大约晌午时分,便来到东进.平襄城的唯一入口碧玉关。
碧玉关地形独特,呈东西走向狭长地带,山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峦起伏,谷深林密,峰岭险峻。在四面山上开阔区域筑有几个城堡,若刀斧剁成,悬于峭壁,互为犄角,形成关口,就象一把铁锁和大门扇把碧玉关锁了个严严实实。各城堡中均有兵勇把守,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险。
人们一直也把碧玉关叫作“闭门关”,都说碧玉自古多险要,飞鸟难过闭门关。相传,碧玉曾为上古国王之女。她曾督战守关称雄一时,后被国王封为公主,以褒扬其盖世武功和如玉品节,因而此地以她的名字被命名为碧玉关。
在碧玉关谷底,牛谷河水自西向东湍急地东流,只有河床上的一条古道可供人们行走。进入关口,秋风凛冽,寒气逼人,一股冷峻之气扑面而来,天佑神情顿觉为之一振。
他牵着骡子,小心翼翼地漫步在河床古道里,唯恐一不留神滑入河沟。身后的骡子也是两耳倒竖,似乎被肃穆的环境吓住了,天佑一路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和骡子走路时发出的“得儿得儿”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天佑和骡子才走出谷底,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不大的村落呈现在他的眼前。
进了村落,天佑向路边的一位花甲老人询问村落的名称,方知此地正是牛家岔。天佑打问牛书谨先生的住所,老人一听天佑专程来请牛书谨去庄里教书的,竟亲自带他去牛书谨家的庄廓。路上老人与天佑便走边谈。
通过老人的口,天佑得知牛书谨弟兄二人,他排行第二,家中父母早已过世。老大以务农为生,早年一直资助牛书谨在寿名书院边教书边读书应试。牛书谨成家后,兄弟便分家单过。目前牛书谨膝前有一子一女,因为他一心科举,成家较晚,儿女们年龄尚幼。科举废止后,牛先生回到家里,以耕读为业兼教育子女读书识字。
到了牛书谨家门口,那老人径自去了。天佑敲了敲门,一位约莫三十多岁略带书卷气的人替天佑开了门,他看了看天佑和身后的骡子,问道:“你是?”
天佑估计此人是牛书谨,笑问道:“是牛先生吗?我是从凤龙庄来的王天佑,我姐夫姜瀚章先生引荐我来请牛先生。”
那人随之也是一笑:“哦,正是在下。原来是姜先生的内弟,快请进来。”
天佑把骡子栓到门口的一颗树上,随着牛书谨进了院门。
这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大门对面修建有三间土坯砌墙青瓦盖顶的客房,院墙东边建有一排五间砖木结构的土坯瓦房,边侧两间作为厨房,正中三间作为储藏粮食和置放杂物之处。天佑心想,看来牛先生一心科举,家底并不十分富足。
牛书谨将天佑引进客房里刚坐下,一位衣着整洁的妇人就端上两倍茶来,一杯端给天佑,一杯端给牛书谨。在她的身后,跟着两个半大的孩子,男孩子与水珠约莫同岁,女孩子也就三岁的样子。天佑站起身子,朝妇人问了声好。妇人朝天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拉着两个孩子出屋去了。
天佑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姜瀚章写的便条,双手递给牛书谨。
牛书谨展开仔细看了看,说:“感谢姜先生推荐,也感谢老弟不辞劳苦亲自来到庄里接我。上次接了姜先生的信后,我对家事提前做了安顿。最近几天我也做了一番收拾,正欲动身到你庄里去,不料你竟上门了。”
天佑高兴地道:“真是太好了。”
牛书谨道:“目前,唯一令我放心不下的,就是犬子守义。如今他亦到启蒙的年龄,我这一去少则半年,多则数年,今后无人教他读书识字呐。”
天佑听了,原来牛书谨也有后顾之忧啊,若不帮他解去,亦不能令他在凤龙庄安心教书。他低头想了想,便道:“牛先生,小弟不知先生这个情况。既然这样,小弟愿出个主意,请牛先生斟酌。”
牛书谨道:“老弟但说无妨。”
天佑道:“我庄里修建学坊,意在启蒙幼.童读书识字。若你愿意,也可以带着守义同往,在我庄学坊里教他读书识字,你看行不?只是你和守义走后,家里只剩我嫂子和你闺女,家中耕种也有困难啊。”
牛书谨想了想,说:“若老弟同意我带着守义同往,这是最好,我自是感激不尽。至于家里耕种的事情,家里田亩本是不多,况我已给本家哥哥说明答应照料,这个小弟不必担心。”
天佑放下心来,说:“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敢问牛先生何时能够动身呢?”
牛书谨看着天佑说:“原本没想着带守义同去的,既然有了老弟前面这话,我要同你嫂子商议一下。若老弟时间宽展,今晚暂在我家住上一夜,明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龙庄】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章 真迹之学坊开学〗地址https://wap.xbqg99.net/90/903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