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谈及卫国战争作品
鼠辈不推荐那种大场面豪华内容,而主推反映战争中普通人命运的小说
这一类作家,除了瓦西里耶夫,还有著名的“3Б”巴克拉诺夫、邦达列夫、贝科夫
他们被称为“战壕真实派”
特点是,场景逼真细腻,对人性、爱情刻画深刻,人物脸谱化色彩较淡,没有高大全,都是些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战壕真实派”的
“战壕真实”派
苏联当代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出现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青年作家组成。战后,这些曾经从火线鏖战中归来的军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分析和描写这场战争,表现了一些被称为“写战壕真实”的作品(大都为中篇小说),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贝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上述三位作家就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
作为文学流派的“战壕真实派”的特点是:
(一)它的成员在参加卫国战争时大都在18岁这个年龄,以战士或下级军官的身份出现。
(二)这些作家以其都亲临火线打过仗,所以又称为“前线的一代”。面对卫国战争中和以前已出名的有成就的法捷耶夫、肖洛霍夫、西蒙诺夫等老作家,他们是战争文学中的新一代;对于60至70年代出名的那些没有参加过战争,而又继他们之后写作关于卫国战争题材作品的作家,如拉斯普金和斯·阿列克茜耶维奇等人,他们则居于前辈的地位。因而,又被称为军事文学中的“中间一代”。
(三)这些作家创作的特点是:着重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强调以士兵、下级军官的眼光观察、分析和描写战争。
小说所涉及的事件大多囿于狭小的地段之内,即所谓“一寸土”或“缩两俄里为一英寸的地图”的范围;时间常在一昼夜之间,人物较少,战事行动单位往往是班、排、连和侦察小分队。小说不注重描写赫赫的战功,而侧重普通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活动,有时由于强调肉眼所见的“真实”而过分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恐怖,使人物形象缺乏英雄主义激情,以至显得猥琐,似乎只剩下求生的本能,表现出创作思想上的“非英雄化”倾向和一定程度的自然主义倾象。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1260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