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是俄罗斯人的灾难,也是俄罗斯人的骄傲。战后,卫国战争的主题长久地持续在俄罗斯文学中,成了一个贯穿二十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文学的主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战后算起,在苏联出现的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平均每年多达五百部。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卫国战争题材文学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趋向,一些作家不再对战争作概括性的浅面描写,如战时和战后几年里那样,或是控诉敌人的罪行,或是塑造英雄的形象,或是歌颂苏联人民和军队的胜利。他们转而侧重表现某个具体的战斗场面或某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注重揭示战争中“残酷的真实”,将战争作为人、人的幸福和人道主义的对立面来加以声讨。这一倾向,被有的评论家概括为“战争文学的第二浪潮”;具有这类倾向性的作家,被称之为“战壕真实派”。“战壕”,说明描写面之小; “真实”是该派最高的美学追求。

战壕真实派的出现,与社会和文学中“说真话”、“写真实”、“非英雄化”等总的倾向是相呼应的,但它也不是在几日之内突然出现的。其实,在战时和战后几年中的文学里,早已有以小场面、真实性的描写著称的作品,其中最典型的是维·涅克拉索夫的《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壕里》(1946)、卡扎凯维奇的《星》(1947)等。《在斯大林格勒的战壕里》是其作者的处女作,它于发表的次年还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小说写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选取的场景只是一条狭窄的战壕,描写对象也只是一些下级指战员及其修工事、运弹药与普通事。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凡的一举一动中,作者发现了、并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勇敢。这部开战壕真实派之先河的中篇小说的作者,是维·涅克拉索夫()。五十年代,涅克拉索夫继续进行战争题材的创作;六十年代,他开始发表一系列捍卫艺术自由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文章,并参与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为此,他于1972年被开除出苏共,1974年被开除出苏联作协,1975年侨居法国,在巴黎主编综合性的俄罗斯侨民杂志《大陆》。

但是,真正完成了战争文学之转折的,是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 1956)。小说的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位普通的汽车司机,在战争中,他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受伤被俘遭迫害、战后被怀疑等遭遇,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和 折磨,但是他没有垮掉,仍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劳动,而且还收养了一个孤儿男孩,以全副的心血去抚养他。这个不过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同时表现了俄罗斯人丰富的感情和坚定的道德。整个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悲剧气氛,又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激情。在小说的结尾,与作者交谈完毕的索科洛夫,牵着养子的手离去了,作者深情地目送着他俩:“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粒……是什么在前方等待他们呢?”《一个人的遭遇》的意义,一在于它道出了战争的真实,战争不是一幅胜利的图画,而是左右个人命运的恶魔;二在于它对普通人命运深切的同情,对“相信人、尊重人”的新思想的鼓吹。这篇小说手法上的现实主义和思想上的人道主义,不仅为战壕真实派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为五十年代中后期、乃至六十年代的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立下了一个路标。

后来被称之为“战壕真实派”的作家,大都是卫国战争的直接参加者,他们在年轻时穿过枪林弹雨,在人到中年时操笔对记忆中的战争场面作描绘。他们常用的体载是中篇,所描写的场面通常是一个高地、一条战壕、甚至是“一寸土”,所描写的对象也多为普通士兵和下级指挥员。因为他们大都具有过战斗经验,所以他们的描写非常细致,对战争残酷的渲染十分有效果。“前线诗人”之一的德鲁尼娜()在一首《无题》上曾写道:

我只见过一次白刃战,

一次在白天,千次在梦中。

谁若说身临战场并不可怕,

那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战争。

全诗仅四行,却记叙了一次战斗及关于这次战斗永久的记忆;这首诗没有空洞的描写和浪漫的歌颂,只是暴露了战争残酷的真实,让人窥见了战神严峻的面容。贯穿在战壕真实派创作中的,正是这种“残酷的记忆”。

战壕真实派中较为突出的俄罗斯作家,有邦达列夫和巴克兰诺夫等。邦达列夫 (1924—)在十八岁走上前线,先后在步兵学校和炮兵学校中受训。他的两部成名作《营请求炮火支援》(1957)和《最后的炮轰》(1959)都是以卫国战争中某一小部队的战斗为描写对象的。《营请求炮火支援》写的是强渡第聂泊河占领对岸桥头阵地的两个营因未得到炮火支援而全军覆没的故事,炮火未能及时支援,一是由于作战部署有变,二也因为个别高级指挥人员不珍重士兵的生命。由此,在反映战争残酷的同时也突出了人道主义的呼吁。《最后的炮轰》写的是苏军一炮兵连在波、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的成长史连载】最新更新章节〖第1261章〗地址https://wap.xbqg99.net/110/110313/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