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票房(1/2)
星期一,沈冲还没走进会议室,隔着玻璃门,就看到里面三人在开怀大笑,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江之强,也笑容满面。
“怎么,有喜事?”沈冲推门进去,笑着问道:“还是有趣事?”
“喜事有,趣事也有。”罗维明夹着香烟,拱手致意,笑着说道:“沈老板,恭喜恭喜啊。”
罗维明是老资格的电影文字记者和编辑,陈柏生去筹备香港国际电影节后,他接任《电影时代》的总编,每周一都要来向沈冲汇报。(注1)
“喜从何来?”
“沈老板,矫情了不是。”罗维明指了指沈冲手中的报纸,说道:“《疯劫》单日票房过百万,这不是喜事是什么?”
沈冲打个哈哈,随手把几份报纸丢在会议桌上。
报纸散落开来,露出几个极具爆炸性的标题——“单日票房过百万,《疯劫》疯了!”,“两天吸金两百万——香港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即将诞生!”,“电影吓人,票房更吓人,《疯劫》周日斩获1o7万票房!”……
沈冲是今天早上从报纸上知道《疯劫》周日票房突破百万的,昨天他太累,没有熬夜等江之强报告票房。
虽然和李开元一家人非常熟了,但礼不可废,两人关系明朗化之后,沈冲不能装作什么事都没生,于是昨天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到观塘,正式的拜见李开元的父母。
拜会之后,一家人集体出动,绕着香港几大景点瞎逛了一天,累得沈冲腰酸背痛,所以晚上早早的休息了。
“昨天在《东方日报》上全版刊登警告的广告,简直是神来之笔。”罗维明说道:“避开了法律风险,又赚了观众好奇心,票房逆势大涨,比第一天收的还多,这个广告功不可没,不知道是哪个高人想到的?”
“罗大侠过奖了。”沈冲抱拳拱手,说道:“正是区区在下。”
罗维明抽着烟,没说话,只是竖了个拇指。
“沈总,这是周末两天票房的详细统计。”江之强站起来,把一叠报表递给沈冲,说道:“单馆票房,楼座,堂座,都分开统计了。”
沈冲拿过报表,细看起来。
周末映两天,票房2oo万,按照后世通用的公式估算,票房大概能到1ooo万,不过那些电影上映期基本是一个月左右,而《疯劫》只能上映两周,最终票房能不能打破《半斤包里拿出一叠文件,照本宣科的念着:“销量增长了8%,读者满意度评分为86分,其中销量最高的地区是铜锣湾,其次是……”
数据虽然很枯燥,但沈冲却听得极为专注——随着《电影时代》销量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杂志和电影公司之间,已经初步具备了协同互动的能力,有了立体媒体集团的雏形。
“以上就是上一期杂志的基本情况。”罗维明汇报完了之后,将文件夹一合,说道:“总而言之,形势一片大好。”
“辛苦了,辛苦了。”沈冲口头夸奖了几句,说道:“下一期杂志的计划呢?”
“封面早就被你内定好了。”罗维明也是个大烟枪,又点了支烟,半是羡慕半是感慨的说道:“杂志创刊至今,从没有用过导演做封面,许鞍华看来注定要载入香港电影史了。”
“我们又不靠明星脸蛋卖杂志。”沈冲说道:“我们卖的是内容。”
“沈老板,你说这话不嫌底气不足么?”罗维明为人比较洒脱,不像江之强那么严肃,“咱们杂志创刊到现在,张爱嘉,赵雅芝,成龙,胡茵梦,狄龙,还有这一期的米雪,哪一个不是明星?”
“除了最初两期,其余的可是你们自己决定的。”沈冲讪笑两声,然后问道:“再说,以《疯劫》现在的声势,安姐做封面,说不定卖的比那些明星还多。”
“那倒没错。”罗维明啧啧赞叹,说道:“以前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万人空巷,凌波去台北,十万人夹道欢迎,台北因此被称为‘狂人城’,《疯劫》要是持续大卖,我看香港也要成狂人城了。”
“不可能的。”沈冲摆手,说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毕竟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家喻户晓,老少皆宜,能连续上映几个月,《疯劫》是个悬疑片,剑走偏锋,不能长久,票房很快就会掉下来的。”
聊了一会之后,罗维明诉苦道:“沈老板,那个映场评分的栏目,好是好,但真不好搞,这个周末要上映的几部电影,都不让我们去做现场调查。”
“我也没什么办法。”沈冲对此也很无奈,他想了很久,也没找到解决方案,“只能放弃了,不做午夜场评分系统,改做电影评分系统吧,从下一期杂志开始,加印一张电影评分调查问卷。”
“也只能这样了。”
一般映场,都是周末进行,《电影时代》是周一行,如果能做好映场的评分系统,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就只有周末两天的时间祸害观众,可惜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里,想做问卷评分,必须得去现场,片方不配合,就没办法了,虽然现在黑社会还没有像9o年代初那样疯狂的入侵电影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六章票房〗地址https://wap.xbqg99.net/35/353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