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启蒙之代人受过(1/2)

董明珠比水珠大两岁半,在学童们中间,他的年龄虽不是最大的,但他自小吃细粮,营养比一般小户人家的孩子多,身段子就比一般孩子高。

明珠头戴棉布八角圆帽,春季身穿青布做成的棉袄儿,夏季穿着白布做成的汗褟儿,秋季穿着丝绸做成的夹衫儿,冬季穿着装了新鲜棉花的黑袄儿。

一般小户人家的孩子,一年四季无非两件单棉衣裳轮流换着穿,何曾有明珠这样新鲜的打扮。加之明珠自幼在大户人家成长,得到董耀祖和董杨氏的百般呵护,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其他孩子无法比拟的优越感。

那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早就听了家长的淳淳告诫,随时随处都会对明珠礼让有加,以免惹得董耀祖不高兴,让租田种地的事儿费周折。

这些因素加起来,明珠自然而然地成为学坊里孩子们的头领,人人对他言听计从俯首称臣,在无形之中也助长了他性格的娇蛮和自大。

汤猛是汤大山最小的儿子,排行老四,他比董明珠小一岁,也是董明珠忠实的跟屁虫。

自他从入学坊那天起,汤大山不止一遍地对他说:“四儿,你董家伯伯是我的东家,将来明珠少爷便是你的东家。你除了在学坊里多识字多念书,还要陪你将来的东家学好玩好,千万别去招惹他。否则你董家伯不饶我,那我也绝不轻饶你。”

年幼的汤猛虽然对汤大山的话似懂非懂,但他明白招惹董明珠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所以,无论明珠做什么事情,汤猛都会跟在明珠屁股后面摇旗呐喊。

汤猛跟着董明珠一起爬柳树、捣鸟窝、掏雀儿,一起抓蝌蚪、捏泥巴、垒房子,一起收拾其他的孩子们规规矩矩地立正稍息,甚至偷偷地给牛先生使难堪。

但凡被大人们发现了他俩做的坏事情,每次汤猛便要独自承担下来,替董明珠撇开任何关系。如此一来,汤猛的屁股没少挨汤大山的巴掌和板子。

屁股挨巴掌的次数多了,这孩子竟养成了一个贪玩和倔强的性格,对牛先生布置的课文,就不怎么上心背诵,在学堂里渐渐地不服牛书谨先生的管教了。

有年夏天里,汤猛一连几天听到自家屋檐上有“吱吱吱吱”的叫唤声,又看见两只麻雀叼着虫子在椽檩间进进出出的样子,他心知麻雀在椽檩间生下了幼崽来。他对董明珠说了此事。

明珠一听兴致马上上来了,催促汤猛将鸟窝端了。俩人一拍即合,中午乘着汤大山午睡的机会,抬了一架木梯子放到屋檐下。明珠站在地上扶着,汤猛上到屋檐上掏雀崽。

那两只轮换喂食的老雀儿见了,急地在屋檐边上蹿下跳来回盘旋,对俩人“叽叽喳喳”地骂个不停。

汤猛心里恨不得连这两只老雀儿一并抓住,何曾将它俩放在眼里?他把手伸进雀窝,将窝里张着大嘴、尚未长毛的三只雀崽,一只一只掏出放进汗褟儿口袋里。

下到地面,俩人蹑手蹑脚地抬好梯子,一溜烟就出了院门。俩人蹲在堡墙角下兴高采烈地玩了好久,把三只没毛的幼崽,折腾地筋疲力尽才觉心满意足。

快到下午念书的时间,明珠身上揣了两只幼崽,汤猛身上揣了一只幼崽,一起跑到学堂里。这时候别的孩子们已经到齐了,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子前的板凳上等牛先生。

这天牛先生也许又在入厕便秘,平常他坐的那张板凳上没有人,桌子上摆着一本翻开的《千家诗》和一把戒尺。

明珠和汤猛刚坐下不久,就听见明珠兜里的一只幼崽“吱吱”地叫唤起来。正在端坐的孩子们听到这个声音,都好奇地拿眼看着明珠。明珠和汤猛相视一笑,为自个的壮举暗暗自豪。

不料明珠兜里的另一只幼崽也跟着叫唤了起来。估计它是饿极了,声音比原先那一只叫唤的声音还要大。

有几个胆大的孩子离开座位围拢过来,求明珠掏出来让大家看看。明珠自个得意不已,起身走到牛先生坐的那张桌子前,从兜里掏出两只幼崽放到桌上让大家看。

正当大家都兴奋时,就听见院内传来牛先生的咳嗽声。明珠来不及收拾,赶忙把两只幼崽放到翻开的书上,又把书合上,顺手拿起那把戒尺放到书上压住,然后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牛先生和往常一样,迈着八字步走进房门坐到板凳上。他习惯性地把双手搭到桌子边,然后拿眼光巡视了一遍在座的学童。

此时,所有的学童们,都知道桌上的书里夹着两只没毛的雀崽,正激动不已地等待着牛先生翻书呢。

牛先生不明情况,他轻轻地拿过压书的戒尺,正待翻书,两只没毛的雀崽突然从书里蹬出了红紫紫的四条腿来,惊得他冷不丁猛地站起身子,差点儿把身后的板凳弄翻了。

孩童们见牛先生这副样子,忍不住一齐哈哈大笑起来。个别与汤猛一样捣蛋的孩子,直接笑了个前俯后仰,鼻涕眼泪都流到脸上。学堂里一时没了平常的正经样子。

待牛先生看清书里的两只雀崽,这才慢慢地坐到板凳上。他心知,这不知是哪个捣蛋孩子的杰作,此时若不镇一镇,今后恐怕他们还会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凤龙庄】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三章 启蒙之代人受过〗地址https://wap.xbqg99.net/90/90360/94.html